系列专题:《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
西方科学,一直努力在寻找变化的原理。原子学说首先假定“物质由许多极小而不可再分割的原子颗粒所组成”;20世纪30年代,才发现“原子由一个核心和外围空间所构成,核心是质子与中子,外围空间则是高速运转的电子”。1932年安德森(D?Anderson)指出“反电子”(负电子)的性质除了带电性与“电子”相反外,其他一模一样。1955年塞格雷(E?Segr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反质子”。正电子和负电子、质子和反质子相遇在一起,都会消失而变成高能量的光线。与大易所描述的“刚柔相推而变化”,完全相同。 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所有粒子都有反粒子存在,表示“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而正反粒子相遇,都会消失而变成光速现象。是不是《易经》所说“贞夫一者也”的“一”,在自然界象征“不易的光速现象”呢?

组织成员的互动,需要“不易的共识”,才能够在变动中定于“一”。这个“一”,既不可以出自某人或少数人的权威,也不能够盲目抄袭任何外来或古老的规范。这个“一”,必须经由前述“相反相成”和“相生相克”的作用而产生,才顺乎“刚柔相推”的变化之道。借由自然的孕育,产生某些共识,现在通称为组织文化。 天下间有正就有反,有阴便有阳。组织内有甲意见就会出现相反的乙意见,乃是自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达成共识呢?《易经》以“中”来统一阴阳的矛盾。《系辞?上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一个人如果明白乾坤平易简约的道理,就很容易了解天下的普遍法则。如果懂得天下的普遍法则,那就不难在天地之中,确定人的地位了。”严灵峰先生认为“易”、“简”代表两个正反合成的概念,不要把它看成一个笼统的“易简”概念。“中”代表“天下的至理”,不要把它看做“取其上下之中”的含意。“中”即中道,它虽然是常道,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中”相对于阴阳的变动,而阴阳的变动是永不止息的,所以“中”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时上时下,时刚时柔,与它所处的“时”、“位”,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便是“中”的状态。一旦表现出来,若是合乎节度、相当合理,没有过分与不及,就叫做“和”。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极之,达到圆满的境地,天地一切都会各安其所,而万物也就各遂其生了。这种情况,才是“中”的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