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
当管理者确定要改变目标时,对于甲和乙的“认知”,便是“知象”的运作。所谓认知,指对问题所做的必要了解。同一个数,有不同的象;同一种象,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 服务人员异口同声,向顾客大喊“欢迎光临”,这是一种现象,到底有效与否,则有不同的认知。 对陌生客人而言,欢迎光临的亲切口语,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产生宾至如归的好感。然而对熟悉的顾客来说,无论怎样,不如直呼其名或尊称其姓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多次光顾,仍然换来一般性的欢迎词,实在不能令顾客满意。 为什么同样的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呢?因为各人所领悟的理并不一样。我们常说“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方圆是理,规矩则是数象。没有数象,怎么能够找出义理?有了规矩,并不一定保证能成方成圆,关键在各人使用规矩的方法未尽相同。就算有了数象,并不一定必然能悟出真理,就是这种原因。 观象明理,才是管理者必须把握的重点。依理行事,按照道理来管理,自然合理而有效。 万事万物都有条理,但是也最难分辨,最不容易分解。中国人喜欢说“很难讲”,便是基于“理不易明”的事实。站在“很难讲”的立场来讲,才不致乱讲。 理有真理、公理、伦理。就管理的领域而言,公理和伦理好像比真理更重要。

自然科学追求真理,对就是对、错即是错,一切以“真实性”为依归。自然科学者,除了求真以外,似乎别无他求。真实的发现,成为自然科学共同的目标。 管理除追求“真实性”外,尚须兼顾“妥当性”。真实而不妥当,有时会带来很多困扰。 主管的级别越高,越觉得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为什么不能说呢?因为不妥当。为什么只能做呢?由于它具有真实性,当然可以付诸实施。 有些人明明出国访问,却说是度假,便是兼顾真实性与妥当性的一种权宜措施,当然不属于欺骗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