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
我们既要知道管理到底应该怎样做,又要明白自己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发挥大易管理的宏大效果。 一旦说得出所以然的道理,就有自信肯定自己在实施中国式管理,并且有信心进一步求发展;有些人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这种心口不一的不得已现象,也才有可能大幅度减少。

否则,自己明明实行着中国式管理,自己却浑然不觉、认识不清或不敢承认,甚至否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即是中国式管理——这样做,怎么能够名正言顺地迎向未来,走出宽坦的大道呢? 我们把《易经》和《易传》,合在一起,称为“大易”。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管理措施,就成为“大易管理”。管理者以“趋吉避凶”为出发点,逐渐体会到下述三种道理: (1)吉凶祸福是一种因果关系,但是人的意志,可以有所改变。愿意接受的,就会呈现原有的因果,成为“命定”。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听天由命,顺着原先所订的计划,当然“一切有定数”,丝毫没有自主性。不愿意接受的,应该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力来改变既定的因果,使其产生不同的变化,便是“改变命运”。我们看到少数自主性很强的人,不停地动脑筋,一直在改变原先的计划,便是勇于向命运挑战,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改命者。 (2)管理者若是没有决策能力,只好一切顺应吉凶祸福的变化,既无奈又无力。管理就是发挥管理者的意志力,企图改变未来,使其逢凶化吉、转祸为福。能够面对困难、力求突破,把危机转化成为良机的管理者,才是懂得趋吉避凶的高人。 (3)决策可能是个人的行为,而执行决策,完成任务,却大多需要群体的协力。管理者希望趋吉避凶,摆脱不愿意承受的因果关系,除了“反求诸己”之外,还要进一步“与人感通”。由于管理者平日的表现受到大家的欢迎,所决定的事宜比较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同,因而能使上下员工通力合作、协同一致,产生强大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