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
第二,不要专重义理而看轻术数,也不要专门研究术数而轻易放弃易理 综观易学的发展,最主要的不同,不外乎“象数”和“义理”的偏执。这两大派别,各有立场,也各有所偏重。其实,大易具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都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不必偏重任何一种,更不能忽视彼此之间的连贯性。
![前言 第8节:易经的管理智慧 前言(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80079683483.jpeg)
虽然说易理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一切依易理而行才是真正的大易管理;但是“理不易明”,易理的探求和解说,原本十分困难,有谁敢说自己确实明白道理? 如果能有把握样样依照道理,当然最好。可惜没人有这样的信心。因此,借着术数的推演,彼此互相参悟,只要不迷信,并没有什么害处;何况道理是变动的、灵活运用的结果,这更印证了“条条大路都能走得通”。既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什么不能够兼重义理、术数,互为发明呢? 当然义理的探究,应该重于术数。因为明理之后,自然能够达到“不占而已矣”的地步。 然而,不占不占,有时候还是免不了要占。因为管理者所面对的情况,经常是信息不足,而数据也不够充分。请问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不要做决策呢?答案当然是要。再问如何做决策呢?是不是占卜也有一定的功能,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在这种情况不明的状态下做决策?何况大易哲学,从历史渊源来考察,最早都有明显的卜筮作用,不宜完全忽视。 第三,不要死背文字,也不要不读卦文 古时候字汇很少,而且竹简刻字和保管也都十分困难,用字必须尽量精简。《易经》的文字,和现代通用的文字相去很远,以致很不容易了解。当时并没有黄金,所说的金,实际上是铜。有些地方语句含混,例如“八月有凶”到底是八个月还是八月份,并不容易分辨。 孔子要我们抱着“乐而玩之”的态度,来学习《易经》。因为死背文字,不但辛苦乏味,而且多半不知应用。而不读卦文,也不能理解六十四卦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