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洞察易经的奥秘:易经的管理智慧》
天下的事情,哪里是“有话直说”一条道理可以行得通的?现代中国人偏爱这种“偏道”式的主张,不过是不知不觉地“偏离中道”。我们应该关心他、教导他,让他明白道理而返回中道,怎么忍心看他拿“现代”做借口,继续盲目地偏离下去呢?

“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朝闻道,夕必然要死”,而是“就算生命非常短促,能够把真正的道理弄明白、搞清楚,那也死而无憾了”,意思是:“中道”很不容易,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可惜现代中国人目光浅短,不敢追求艰深的道理,宁可胡乱执一偏道、以偏概全,却沾沾自喜,认为“已经找到了真理”。 同样研究《易经》,许多人偏爱术数,导致迷信的气氛十分浓厚。术数也是易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对此我们不反对,但它毕竟属于“小用”的部分。义理的发扬,才是易学的“大用”。 古代民智未开,圣人不得不以神道设教,让易学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加以君主专制,臣子不敢据理直言,只好假借占卜来谏阻。术数的功能,一直被重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如今科学昌明,如果事事依赖占卜、人人相信风水、时时不忘命相,请问“人的尊严”究竟置于何地? 人的尊严,应该表现在“明智的抉择”,也就是“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应该怎样做”、“我也明白如何做得一次比一次更合理”。因此,“讲究义理,按照推理来抉择,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便成为现代人必具的条件;而要达到这种地步,自非好好研究《易经》的道理不可。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人有贤者,当然也有不贤者。贤者应该从《易经》的道理入手,好好研究《易经》的真义。不贤者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专门在算命、看相、占卜、看风水上下工夫。现代人如果醉心于声光电化,潜心于科学技术,却忽略了《易经》的智慧,不过是“识其小”者,未免对不起自己。若是进一步探究易理,使自己变成“识其大”者,岂非更上一层楼,看得更远,也看得更为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