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赌客信条: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
心理账户的利与弊 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心理账户”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其实,把钱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并非全无好处。 “心理账户”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为未来的目标而储蓄。 毕竟,对许多人而言,钱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或是准备买房子的“房钱”,或是准备养老的“棺材本”。花钱再没计划的人,都会避免动用这些积蓄,因为他们把这些钱放在他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金库里。 有时,还可自觉利用“心理账户”应付小的不幸和损失。 据泰勒说,他有位同事,也是大学教授。这位教授打算在年底慷慨地捐助某慈善机构。不过,他把这一年中发生的所有不愉快的事,比如超速罚款、重购损失的财产、救助穷亲戚,都从捐助的预算中扣除,最后慈善机构只得到账户中剩下的钱。这样,他从损失的晦气中摆脱出来了。

对自己衡量金钱价值的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检讨,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心理账户”现象,从而消除它的不利因素。 你有划分“心理账户”的倾向吗 心里账户现象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以致我们无法察觉。不妨做一做下面这个测试,请阁下尽可能如实作答,以期认清自我。 假定你花30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到了会场门口,却发现门票丢了。你会再花300元买票进场吗? 假定你打算到了会场门前再买票,买票前却发现丢了300元,不过你身上还有足够的现钞。你会不会照样买票? 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掉头而去,在第二种情况却舍得再掏腰包,虽然两者其实都是损失300元,而且必须再花300元,才能享受预期的娱乐。可是,大多数人碰到这两种情况,反应似乎不太一样。他们觉得在第一种情况下,等于是买两张票,每次花300元,总共花掉600元。即使是看到了心仪的明星,花这么多钱似乎也不值得。但是,掉了300元现金,再花300元买票,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两码子事,可以算是两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