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赌客信条: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
中国有句谚语:“人无外财不富。”外财,是意外之财。从字面上已经反映出,人们在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账户”,把钱分为理所应得的“内财”和天外飞来的“外财”。 “飞机撒钱”可行吗 花费率(spending rate),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花费率是指拿到手里的钱所花掉的比例。例如,拿到2 000元分红,花掉了700元,花费率就是35%。 很多人会觉得,花费率不会超过100%,也就是每获得一元钱,最多就只能花掉一元钱,其实不然。 中秋节,阿福所在的城市要给市民“发红包”——每位市民补贴1 000元。虽然阿福平时不缺这1 000元,但还是挺高兴的。等假期结束时,阿福发现自己花的钱足足有3 000元! 原来,阿福拿到“红包”后,出手比平时阔绰了很多。他因为这笔意外之财,到餐厅或商场花钱都很大方,因为他心理上有恃无恐,老觉得有这1 000元做后盾。他不仅把这笔补贴当做可以任意支配的意外之财,而且这种“乐观的不谨慎”,使他不知不觉地挪用其他账户,把原来另有用途的钱也花掉了2 000元。
![第29节: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2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81660927618.jpeg)
一笔小额的意外之财,反而可能让人破费更多,这是耐人寻味的现象。 为救美国经济于水深火热,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有句名言:“如有必要,可用直升机撒钱。” 对这句话,各人理解不同,用心理账户的原理来看,“飞机撒钱”也许真的能刺激消费,提振经济。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大约40年前,以色列银行的经济学家迈克尔?兰兹博格(Michael Landsberger)研究了二战后以色列人在收到德国政府的战争赔款后的消费问题。 研究对象是一群以色列人,他们都收到了一笔来自西德的赔款。这笔抚恤金是用来赔偿纳粹暴行的,但对被赔偿者而言还是相当意外的。 每个家庭或者个人得到的赔款额相差悬殊,有的人获得的赔款相当于他们年收入的2/3,而最低的赔款大约相当于年收入的7%。因此,蓝兹博格得以衡量这种意外收入,是如何影响每个人的花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