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头理发、圈地养猪、上网开店……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70后”、“80后”、“90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演绎着一场精彩的人生——
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来说,能谋到一份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些时候,自己创业比打工更有“钱途”。
在浙江平湖,就活跃着许多默默无闻却勇于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些“70后”、“80后”、“90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创业和就业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洗头洗出新天地
在平湖曹桥街道集镇上一家理发室里,笔者见到了身材娇小的农村姑娘王喜燕,她正为一名女客人做卷发,另一名客人正在“蒸头”,还有3名客人在边上排队等候。
生意如此红火令小王很欣喜。3年前刚来到集镇时,她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姑娘。每天从早晨到晚上九、十点钟,她不停地为客人洗头、卷发,因长期接触化学品,她的手常常干裂,疼痛不已;又常因为功夫不到家受到顾客的挑剔。可小王硬是咬着牙坚持了1年多。在这1年多里,她没有浪费时间,在洗头的同时,她“偷偷”地学习师傅为客人做造型时的手法、动作和技巧,终于渐渐摸到了门道,掌握了做发型技能。
2008年1月,小王的师傅想转让店面,已积累了不少美发经验的小王拿出3万元,把店面接了下来。做上老板的王喜燕更辛苦了,无论遇到怎样挑剔的顾客,她都坚持以最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一年多下来,徒弟已收了2名,一些原本百般挑剔的顾客现在成了小王的主顾,其中不少还成了她的好朋友,许多人情愿等一下午也要小王亲手做发型。
猪舍里圆了财富梦
和许多一心往外跑的年轻人不同,30岁的毛祥根在自家的养猪场里一干就是7年,不但不怕脏和累,而且还打算扩大规模,大干一场。
从2002年开始,中专毕业的毛祥根就担负起自家5头母猪、50头肉猪和仔猪的喂养及打扫猪舍的重任。忙碌时,他甚至还帮着接生。两年后,他家的养猪场规模已经扩大到15头母猪、100头肉猪和300头仔猪。毛祥根说,养猪是个辛苦活,从早忙到晚,一天几乎有10多个小时泡在猪舍里,不仅每天打扫一次卫生,还要对仔猪轮流喂奶、打针、配饲料,并且要观察猪的生长情况。天天如此,基本上没有时间玩,有时半夜里为难产的母亲接生,搞得一身血污是常事。这些年来,他订阅了大量有关养猪方面的书籍和杂志,还常常和一些有经验的老兽医交流,学到了不少知识。渐渐地,小毛成了半个兽医,许多猪的常见病他都能自行诊治,还学到了科学养猪的技术。
现在,小毛计划着要养1000头肉猪,把生猪销售到上海等省外城市,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吃上他家产的放心肉。
网店体验新生活
小徐和小孙是好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有空都喜欢上网、聊天。一次偶然机会看到网上购买衣服的信息后,两人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网上买卖很热闹,便盟发了在网上开家衣服店的想法。
2009年上半年,经家里人同意,两人各拿着父母给他们的2万元启动资金,选择了加盟店方式开设了网店。虽然刚开始成交量不大,但客流量却不少。为了确保客户流量,两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网上接单看店,一人负责进货出货,无论如何也要保证有人接生意,有人送货上门,让老顾客始终有安全感,让新顾客源源不断。果然,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他们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兴旺,日卖出衣服20余件,还招聘了五六位服装缝纫工。
现在,小徐和小孙正计划着如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争取月出售衣服千件以上。
打工打出创业路
黄祥生是安徽舒城人,父亲因残疾干不了重活,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家境贫寒的他,初一才上了半年就辍学了。
2002年,23岁的黄祥生决定到外面闯一闯。春节刚过完,他怀揣500元打杂工挣来的血汗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浙江平湖的一家五金塑料厂落下脚来。
凭着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黄祥生很快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骨干,尽管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六七百元,可他依然坚持着,不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黄祥生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学会整套制作工艺,自己当老板。半年后,他把家乡的堂哥黄永生叫来厂子,兄弟俩一块学技术,而这一学就是两年。
“刚开始,都是从别的老板手里拿半成品来加工,做成成品后再返给老板销售”。黄祥生在心里盘算,他学到的造粒手艺,只是其中一道工序,但别的工序、原料自己还没有接触过。于是,每次去老板处取材料时,细心的他便借机到车间了解情况,时间长了,黄祥生便将造粒压模的一整套工序牢记在心。
后来,黄祥生拿着所挣的工钱,购买了两台造粒机,自己做老板,开始走上了创业路。
创业两年来,黄祥生的生意越做越大。拿着赚来的“加工费”,他花费数万元又购买了三台压模设备。2007年,黄祥生在平湖创办了平湖市五金塑料配件厂,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30多人的规模。
返乡办厂当老板
去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平湖的小企业开始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产品单价下滑形势严峻。那时,安徽籍员工刘玉山所在的厂子也不例外,盈利大幅下降。时间不长,厂子很快关门了。
就在厂子关门的2008年11月,30岁的刘玉山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家办厂。消息一传开,遭到了老乡的一致反对,家里人也不赞成。他们都劝刘玉山,何必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到其他企业里去做做,拿点打工钱就算了。
但是,刘玉山的心里却不这么想,“现在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一个信号,我们必须要走,不能一辈子做‘打工仔’。”
就这样,刘玉山带着10多名老乡回到了老家。
回家后,刘玉山办厂子的想法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营业执照办理、厂址选择、优惠税率……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让他感到:“在家门口创业真好”。
一个月后,刘玉山创办的针织毛衫厂开业了。由于他们的产品价格低,质量过硬,销路很好,目前许多沿海客户都与他保持着合作关系。同时,厂子还吸纳了平湖的技术人员和其他农民工共50多人。
“现在产品供不应求,每天都有近百件的货要送。”刘玉山说,目前,针织毛衫厂已基本步入正轨,他的梦想是有一天把厂子扩大到500人的规模,这样,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