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最近在长沙,有太多的事情在感动着高校莘莘学子: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宣布,长沙要努力帮助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市委、市政府出台两个文件,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同时决定面向高校引进储备1万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市直职能部门联手为大学生描绘就业创业“路线图”……
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国一个普遍性问题的当下,长沙却响亮地提出,要把长沙打造成为就业热土和创业之都。
【决策篇】政策措施极富“含金量”
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受阻,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今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中国社会调查所5月份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等地抽取1000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
在湖南,2009年普通高校省内应届毕业生达28.5万人,比上年增长8%,加上外省回湘就业毕业生1万人、往届未就业毕业生6.7万人,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预计达36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毕业生人数增加13.6万人。
在长沙,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15.5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时长沙作为湖南省会,自然而然成为省内甚至全国各地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地;而长沙社会就业总需求比去年减少25%左右,就业岗位总需求不足9.5万个。
解决这样一个刚性供需矛盾,既考问政府的责任,也考验执政者的能力。
年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就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中国的栋梁之材,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一个心怀复兴伟业的民族的幸事。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多次到中南大学等高校调研大学生就业现状,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把大学生就业摆在政府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指示有关部门成立调研课题组,围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起草政策文件。经过几次市委常委会反复酝酿,3月26日,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促进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
这两个文件,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到为大学生开辟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机制,政策设计十分周全,帮扶措施非常具体,既帮人帮到心,又出力出到位。例如,每年大学生下基层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3年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各级事业单位每年空岗的30%以上定向用于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小学教师每年安排70%以上的名额定向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他们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用房补贴、创业优惠和项目支持等四个方面的扶助;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援助服务,实行“一先三保”, 即允许大学毕业生在长沙先落户后就业,并由政府提供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赵湘平、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表示,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这两个文件,是全国同类文件中措施最具体、工作最全面、政策最实惠、操作性最强、“含金量”最高的。
事实上,长沙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目光没有停留在仅仅解决一个社会问题上,而是将其作为长沙积蓄发展后劲、提升竞争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这就从根本上赋予长沙延揽天下英才的热烈情怀和宽阔胸怀。
陈润儿不止一次地强调:“大学生不是‘包袱’,而是财富”、“我们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引进储备的不仅仅是人才,我们引进的是长沙的希望,储备的是长沙的后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长沙决定面向重点大学引进储备1万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并通过主动“请进来”——举办首届中国长沙-重点大学人才战略合作峰会、“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开展“进名校,揽英才”等活动,揽储四方才俊。
一种爱才惜才聚才的浓烈氛围日渐形成。一时间,天下英才,心仪长沙。
【服务篇】职能部门绘就“路线图”
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后,实施情况如何?大学生反映怎样、还有哪些要求?带着对大学生就业的深切关注和真切关怀,市领导走进高等院校,来到学生中间,搜集情况,听取意见。5月10日,陈润儿在长沙学院与大学生座谈时,发现很多人对新政策还不太了解,相当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很落后,要求各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和工作力度,把就业创业政策印在报上、贴在墙上、挂在网上,让大学生了解,为大学生服务,使大学生受益;同时殷殷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转变观念就业、积极进取创业,在实践中彰显才华,到基层去施展身手。5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促进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陈润儿在会上满怀深情地说,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青年学生成才进步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来抓,高度重视、真切关怀、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努力帮助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
作为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长沙市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两项政策,在第一时间寻找突破口,为大学毕业生量身设计了一项项实用、便捷的优惠政策,提出了一条条具体措施,为大学生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就业创业路线图。
教育部门:力争70%返回原籍的毕业生就业;完善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园合作机制,扩大“订单培养”范围,对接受高校师生参加实习实训、协同高校开发教材、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和职工教育基地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适当支持;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人事部门:面向全国名校引进储备1万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发放“就业服务一卡通”,免费提供两年人事代理等服务;举行多场校园招聘会。
工商部门:放宽经营场所登记,允许将住宅作经营场所;初次轻微违法不采取行政强制手段;申办执照最快可提前9天。
税务部门:月营业收入不足5000元免征营业税;相关经营活动免征营业税、土地使用税。
劳动部门:出台《大学生就业指南》;大学生来办事,长沙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无条件“接单”,要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提供咨询服务。
财政部门:安排就业创业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扶持全社会的创业就业、支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大学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
公安部门:暂时未就业也能落户长沙;市公安局实行“一站式”办公。
市创业办:从今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每年评选30个市级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典型,每人将给予5万元至8万元的奖励;并拟在全市打造20个市级创业基地,其中2009年认定10家市级创业基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扶持。
5月17日,市创业办、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工商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负责人来到长沙晚报,通过市民热线释疑解惑,回答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类问题,鼓励大学生们坚定信心。
5月25日,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开通“长沙市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绿色通道窗口”,市工商、税务、公安、劳动、人事等12部门联手为来长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信息咨询、培训、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小额贷款担保、廉租房、医保、社保等服务。在这个窗口,大学生在长就业创业的各项手续可以“一站式”办结。
【反响篇】就业创业沐浴春风里
彼时,一场从西半球刮出的经济寒潮似乎冰封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路,此时,长沙的大学生们却沐浴在就业创业的春风里。
湖南师大大四学生赵灵敏前不久获悉长沙团市委针对大学生创业,推出了一些合适的项目,她对于其中湖南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提供创意小屋的项目很有兴趣,但遇到的实际困难是,她既不想“啃老”动用父母的钱,但又缺乏启动资金。有股冲劲,有所准备,但愁资金。记者发现,这是不少即将跨向社会的大学生们的烦心事。根据本报日前对省会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显示,有73.1%的大学生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中存在的障碍。
日前在省会大学生自主创业经验交流会上,湖大应届毕业生、长沙滴水恩创业孵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滴水恩公益创业团队负责人苏锦山介绍了创业经验。他的经验是,积极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争取政策,获取创业资金。
有了过来人的指点,又从长沙晚报等媒体上读到政府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些天,赵灵敏跑市创业办、劳动保障等部门咨询有关小额贷款事宜。劳动保障部门给她的意见,令其有了创业的底气。“政府有大学生创业扶持奖励资金、还提供贷款贴息,甚至有税费优惠。”赵灵敏说,“扶上马,还送一程,没有原始资金之忧,政府为我们这些初始创业的大学生,真想得周到。这个项目我搞定了!”像赵灵敏一样,最近每天都有许多大学生向有关部门咨询贷款事宜,创业激情渐渐在更多的大学生身上点燃。
有了启动金,怎样迈好创业第一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创业,大学生们还有两个方面的想法,一是认为创业项目形式相差不大,二是对自己抗风险能力信心不足,他们关心得最多的问题是,自主创业后,学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还会不会关注他们?假如创业失败了,他们能否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创业意见还规定,鼓励大学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争取社会风险投资和银信机构融资,市创业扶持奖励资金在所争取资金或融资总额的10%以内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可达10万元),帮助创业主体降低融资风险。”市创业办负责人介绍,让大学生更加具有创业信心。
从5月25日长沙市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绿色通道窗口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开通以来,全市有几百名大学生前来咨询和确认享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目前有17人办妥了创业手续。省会的大学生们表示,身逢如此难得的创业机遇,不禁心头发热,更加了解了政策、看到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他们相信,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加上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他们真的迎来了创业的春天。
创业成功取决于自身素质和多种客观因素,而寻找到一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也许符合当下更多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本报问卷调查显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企业门槛过高”、“专业优势难以发挥”居求职中最困扰因素的前三位。而大学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相关工作经验。另有30.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27.8%的大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
针对大学生反映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就业意见中,采取各种就业新政,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各类企业就业。政策的利好效应正逐渐在省会多所大学显现,湖南师大、长沙理工的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在政策出台后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湖南师大报考到村任职的学生是去年的13倍,有明确意向到县城以下农村中学反哺基础教育的学生也相当多。
长沙理工大学大四的陈同学正在求职中,对到基层去他很犹豫,他说:“政府号召到基层去,每个人都要有理想,但是人也是现实的,到基层去前途在哪里?比起留在城里的同学来,会不会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长沙的就业政策打消了陈同学的顾虑,意见规定,今后全市新增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中,对在基层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笔试加10分,并优先录用。对参加“三支一扶”等国家规定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按规定给予加分。读到这条优惠政策后,陈同学表示,下基层不但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还能夯实我的职业生涯基础,与该校今年毕业的同学一样,他决定参加村官选拨。
“企业喜欢熟练工,所以总是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说‘不’。”这是很多大学生的求职体会。针对企业爱熟不爱生的老问题,新政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发现,大学生不仅是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还可明明白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益处:接收高校毕业生可申请小额贷款扶持和贴息,企业还能得到政府补贴。一家从事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主表示,吸引大学生到企业就业,不但为企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引凤入巢,还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真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