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个人的生命,有寿终正寝的,亦有暴病身亡的,作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有的一个人一辈子会在一个企业长久地待下去,如格兰仕的余尧昌、苏宁电器的孙为民等人,有的只能是昙花一现,而有的则可以腾挪躲闪应对自如,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光频频闪耀,如唐骏。
上述提及的职业经理人名气都很大,属于名人范畴,他们的成名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有时代恩赐的机会,有偶然性的机缘巧合,亦有“海归”背景的衬托等,不一而足。但正因为“名人”之故,反而距离我们太过于遥远,有了距离感。
这里我们索性抛名人的噱头和光环于不顾,把眼光投向我们身边,看看最为真实的把经理人作为一种职业从事的群体是如何在企业驿站中生存的,他们有成功的,亦有失败的。生,可以继续在企业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可以以倍增的价值觅“新枝”,而死,则未必就是彻底的退出,换一个企业亦可以发挥光和热。在职业经理人的行伍中,“成王败寇”论似已失去了铁律的意义。
沟通比能力更重要
张坚胜属于那种实干型的经理人,从事空气净化机行业十多年,做过销售经理,市场总监、企业的大区经理,可谓复合型的人才。张坚胜对于所在行业无论行业状况还是产品知识以及营销技能都称得上是专业级的。
恰逢北京某半垄断型国有工业品集团公司投资上马空气净化机项目,张坚胜就毛遂自荐当上了该集团公司空气净化机事业部部长职位,在事业部总经理(该总经理同时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职位,但他对类似空气净水机等完全市场化项目比较陌生。)的协调下全面负责从产品选型、营销模式设计、市场物料的推广、营销团队的招募和组建等一揽子工作。可谓“位高责任重”的那种,初来公司的半年,几乎耗尽了其“毕生的精力”,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加班的身影,每天都可以看到他着急上火的表情。
但是,很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全情投入的经理人,却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又离开了公司。离开公司的时候,张坚胜亦同样感慨万千:“我可以对天发誓,我所作的任何工作没有存在任何的个人私心,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有企业做事那么难、这么复杂,很多事情是吃力不讨好”,“你知道我在这个公司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什么?不是关怀,不是大家团结一心,而是内斗和猜疑!甚至有些时候给你使跘。”张坚胜显得异常的郁闷和沮丧,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下一站不应该是国有企业了。
其实,在张坚胜离开的时候,公司上上下下依然有很多人为他送行,这在以往这家公司的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现象。下面是几位一起共事的老同事对张坚胜的评价:
公司总经理——
张部长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佩服的,做人也很正直,但他对企业的文化研究得太少,尤其在工作的沟通方面做得不够,而国有企业恰恰是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的,否则你的生态环境就会产生问题。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不仅需要知道你在做,还得知道你在做什么?
换句话说,他工作的透明度不够。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配合他的招商规划的推进,他向外寻求一家公关公司配合他做新闻公关宣传,这本身是好事啊,花得费用也很少。但做这样的工作,至少你得让我了解这家公司吧,至少与这家公司负责人见个面认识一下吧,但他至始至终都没有介绍给我。显然,透明度不够。
公司财务部经理——
作为财务经理,我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监督和审核公司的每一笔开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而不仅仅是做账那么简单。但是我每次就一些有疑问的款项或单据向他核实的时候,他总显得非常的不耐烦,不怎么配合,说有疑问让我找总经理,总经理都清楚的。我能够判断出,他似乎感觉我在怀疑他,所以很不耐烦。但是我并不是针对他本人,其实这是我工作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换了别人我也会这么做。
下属销售经理——
他对工作很投入,在这方面绝对是我们的榜样。他平时话语不多,人很务实。说实话,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如果一件事情他自己去干的话,我们相信肯定没问题,凭他的技能和知识,他会干得很漂亮。但我们毕竟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很多时候跟他共事,需要猜测和揣摩。比如分配一项工作,他只是简单的做一些介绍就让我们动手去做,但可能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充分了解和理解。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成本很高和效率很低。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抽出20%的精力多跟我们沟通和接触,增强大家的理解和信任,多做一些培训和指导性的工作。其实他不需要这么累的,他可以把更多的工作分配给我们来做,把我们都调动起来的话,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曾经被辞退的员工——
张部长失败就失败在不能够很好地沟通上,同时没有自己的圈子,作为一个只身加盟的新来的经理人,如果你不能够做很好的沟通或者没时间做沟通,那至少你要有一些小范围的圈子能够跟你融合,把一些关键人抓住,然后利用这个小圈子代你去做沟通,很可惜他没有做。本来我是想成为这个小圈子里的人的,结果却被他给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