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第4章《国富论》:它说了什么全世界所有学经济学的人,都必须读《国富论》。即使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甚至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都常常自称,他们仍会不时地拿起这本书,重温那些有趣而重要的观点,以免迷失在浩繁的数学公式和技术细节中。

了解经济学,必须先了解《国富论》。 要告诉诸位的是,《国富论》虽然是伟大的,但是,并非呆板之作,它首先是一部18世纪下半期英国社会的风情画卷,十分有趣。 《国富论》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著作,共分为五篇。 第一篇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注意整个这部书的标题,《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所谓财富的性质,就是说财富究竟是什么东西;所谓原因,是指它的来源,财富是怎么来的。 在斯密看来,国民财富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 财富的来源,途径有两条,其中一条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要提高劳动生产力,首先要进行分工。分工,就是每个人只干一部分工作,即自己最拿手的,而不是样样都来。“干部”这个词也是从日本传进来的,本意就是“干一部分工作”。 分工的目的,是节约时间,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对于生命短暂的人类来说,还有什么比延长生命更重要呢? 分工如何节约时间呢?有经济学家写道,刑警节约了人们打架的时间,交通警察节约了堵车的时间,教师节约了人们重复体验的时间,牧师节约了人们研读《圣经》的时间,家庭节约了人们养育下一代的时间,等等。 《国富论》的前三章都在谈分工。斯密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分工是如何提高生产力的,最生动的当属“制作扣针”。 一个劳动者……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绝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以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