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为什么听起来那么好的计划经济,比不上看起来混乱的市场经济?比如,中国的农村,原来以集体为单位生产,就不如现在的以家庭为单位好。 计划经济的计划要实现,有一个前提,必须知道每个人的欲望、需要,没有任何失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官员个个是神仙。 市场经济把决策权交给个人,靠价格传递的信息引导,个人就可以做出决策,而且可以适时调整。不要小看价格,只要价格不被压抑,就可以保证不出大事。 一个地方粮食绝收,这肯定是计划者没有料到的。怎么办?计划经济不允许人们把其他地方的粮食倒腾进来,那叫“投机倒把”,是要判刑的。只能层层上报,即使不存在有意隐瞒,在上报前,还要搜集信息,核查真假,上级在接到信息后,就要开会研究,然后制定计划,看看从哪儿调粮食过去,计划的变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有了粮食,还要有调运的计划,也是个麻烦事。等粮食终于到灾区的时候,人恐怕早就饿死了。 市场经济下,情况则是这样的:粮食灾区的粮价将飞涨,这个信息很快会传递开去,得到信息的人发现了赚钱的机会,就会把粮食贩卖进来,而且只有动作快才能挣到钱。这些人虽然赚了钱,但是他们功德无量,不但让濒死的人没有饿死,还让粮食富余的人增加了收入呢! 允许市场作用,就不会饿死人,经济学是伟大的! 大人常常告诫孩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 一代代的大人,都这么告诫下一代,其实“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人之常情,所有人都这么想。 有趣的是,大人们又同时让小孩子有理想。理想是什么?说得严重点,不过就是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罢了。 更有趣的是,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你的目标一定要高,这是个理论值,实际上,最后得到的,一定会差得多,所以,理想一定要高远,否则将一事无成。 人总是对现状不满意,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充满向往,这叫“欲望”,欲望就是心中有想要的东西。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中国人常说,“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认为人的欲望有五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是渐次递进的。

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欲望,包括充饥、解渴、穿衣、居住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生存就成问题,遑论其他?人在生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疯狂、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