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经世济民”的意思就是“治理世界,普度众生”了。而这正是一代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衣钵传承的理想。 陈岱孙先生(福建闽侯人,1900—1997,1926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半开玩笑:“本来嘛,我们这门学问该叫‘经世济民学’,可是李世民皇帝用了‘世民’两个字,我们就只能叫‘经济学’了。”

经济学这门学问,可以说是20世纪的显学,其根本作用是富国裕民。照理说,这样的学问一定历史悠久,可是,正相反,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乏杰出的理财专家,比如汉武帝的财政部长(大司农)桑弘羊,就向武帝建议,煮盐和制铁由政府专营,为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财力基础。他还天才地提出了“均输”和“平准”之法;杨炎,是唐德宗的宰相,最早提出“两税法”;明朝的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等。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经济政策,而不是经济科学。经济政策、经济主张和经济科学的关系,大概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关系。 这样的事例很多,《庄子·天下》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里面实际上蕴涵着极限的思想。但是,我们只知道万世不竭,而不知道“极限”。就如过去中国的道士们炼丹,但终究没有总结出化学原理,有“八卦”,可是没有“二进制”一样。 科学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学问。一门科学,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古代大臣们对经济问题的真知灼见,也许有不世之功,但都不系统、不规范,都不是经济学。 现代意义上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公认的是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1901年严复先生就将其译成中文,只可惜,当时的中国人看到和看懂的能有几人呢? 经济学产生之后,历经几个阶段,到今天成为一座雄伟的大厦。 经济学的第一阶段是古典经济学。 所谓古典经济学,核心的一点是强调,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就是亚当·斯密。斯密之后,1817年,英国人大卫·李嘉图(1772—1823)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创了经济学的演绎法,把经济学的分析引领到科学轨道。他在书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虽然只活到51岁,但是成就不凡,是公认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图是“理论与实惠”相结合的典范,25岁时他就靠炒股票赚了200万英镑。 经济学的第二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