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金融界不告诉你的真相》
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典型的骗死人不用偿命的代表!而且金融机构是标准的营利事业绝对不会是慈善单位,他们只会做雨天收伞的事,不会雪中送炭的,因为赚钱是金融机构唯一存在的目的,并且他们所销售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商品只是种“契约”。 金融交易都是以买卖“契约”的形式进行的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生活当中,不管是谁都很难做到绝对不与金融机构接触,在一定会接触的情况下,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存在:无论与什么性质的金融机构往来,办理什么样性质的业务,都会被要求签订一大堆的文件。为什么?这是完成法律效力的构成要件。 哪怕是在金融机构办理最单纯的“开户”业务,开户人都要签下许多文件,其中包括了同意书、保证书、确认书、还要原开户印鉴或签名,如果是帮未成年子女开户的话,还要再加上一份授权书。一般而言,到金融机构不管办理何种业务,签名是绝对不能少的,而越是复杂的业务须要签的名就越多。

签这么多名,金融机构烦不烦吶?烦,但再烦也要签,因为只有通过签名的确认才能取得客户的授权,完成法律效力的程序。这是所有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从最简单的开户业务、销售保险、申购基金、下单期货都是属于无实体业务,换言之就是在买卖“契约”。相信很多人在与金融机构接触往来的过程中,都会有个共同的经验,就是金融机构的人员不论是业务员还是理财专员,俊男美女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手上拿着的可能只是张简单的DM,向客户解释DM的内容、利率或投资报酬率,等到客户似懂非懂的时候,就拿出一堆文件要求客户签署,而这些文件就是金融商品的“契约”,只要客户一签名就等于完成交易了,同时也完成了客户对金融机构的法律授权。 金融机构只有买卖契约,才能获得真正的盈利。金融商品的交易没有完成法律授权之前是无效的,虽然在法律的概念里,口头协议也是被承认的,但是能不能有效地受到法律保护则会受到举证能力的影响。如果在对簿公堂的时候,双方都承认有口头协议的存在,那么协议的内容自然会受到法律的承认,被裁定为有效的;如果其中有一位不承认有口头协议的存在的话,那么协议的内容在协议未被确定存在之前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就是金融机构在销售任何金融商品的“契约”时,就算是些知微末节的协议也都会被要求要签名确认,而金融机构的人员也不会被授权与客户进行口头协议,原因就在于“举证困难”!同样的金融机构人员在金融商品契约交易外,对客户所做的任何口头承诺,也不会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或追认。不过,在有些金融商品的销售过程当中,为了完成交易,有时候业务员或理财专员会运用一些销售技巧以及暗示性承诺,客户如果相信了这些而签字了,往往就是日后发生金融交易纠纷的原因。所有的金融商品交易都是以“契约”的形式进行,完成法律程序并取得所有完成法律程序的证据,就成了保障金融交易的唯一方法,并凸显金融交易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