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金融界不告诉你的真相》
金融机构也是一种商业机构,将本求利是他们的本性,把握了这一点总规律,在与金融机构的交往过程中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当然这并不是使坏,从中可以使我们看透更多的金融机构的商业本质。 以信用卡为例,用卡人如果有到期帐单未予归还,发卡行一般会进行催收。按照中国刑法第196条的规定,用卡人恶意透支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在实践中,一般法院会以恶意透支五千元以上,超期三个月经发卡行多次催告未还,做为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参考依据。然而,从法理上来说,这种恶意透支的判定,只是一种推定,即使消费者并无主观恶意,的确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无法还款,也有可能被“昏馈”的法官判定为“有罪”。此前已经有过判决的先例。 不过,选择通过刑事途径追缴欠款的银行好像不多见,银行大多选择民事诉讼,只有极个别案例才会选择刑事报案。其原因主要是在办卡的过程中,持卡人和银行签订了合同,且在刑事判决中,法院基本不考虑拖欠的利息和滞纳金,对于这部分主张,银行只能另行选择民事诉讼追偿。因此,银行通常会选择民事诉讼,而很少选择刑事报案。尤其在持卡人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和滞纳金较多的情况下,根据将本求利的商业本质,银行更少采取刑事报案的行为。 对于滞纳金和罚息的说法,一般应当出自于行政机关,只有行政机关才有权利收取滞纳金和罚息,金融机构是没有权利对于消费者处以滞纳金和罚息的,滞纳金与罚息这种表述方法本身就有问题。但在信用卡发放的过程中,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这种滞纳金与罚息的具体计算方法,例如,几乎所有银行对于滞纳金的规定都是少还一元全额罚息,这是极端不公平的。最近就有银行收取持卡人滞纳金和复利败诉的案例发生。 在投保以前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极为必要,了解保什么和不保什么。现在的保险产品成百上千,但不管怎么变,条款里面永远有这么一条——“保险责任及责任免除”。这是条款的核心内容,“保险责任”告诉投保人买了这份保险的话究竟保什么,而“责任免除”则告诉投保人不保什么。所有的投保人都希望“保险责任”足以涵盖他们的需求,而“责任免除”越少越好,所以签单前弄清楚这个很重要。 从消协掌握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银行业还是保险业,类似的合同或合约中都普遍存在加重一方责任的条款。比如,在一份汽车保险合同中,保险人免责的条款只有五六条,而保险公司免责的条款则多达60多条。这就是典型的显失公平的体现。而且,作为格式合同,其中最后一条都特别说明“本人已详细阅读以上合同内容”,事实上,很多告知、提醒的义务,银行方面根本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