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但当儿童发现爱有条件、不可靠、有操纵性,会在心中形成恐惧的结,因为他们只能得出“我没有真正被爱”的结论,这造成恐慌或“惊吓”(freak-out),使身心僵固。这种爱的心理创伤,以心理分析的语言来说就是“自恋性的创伤”(narcissistic injury),因为它伤害我们的自我感觉,使我们不再觉得自己好,我们会怀疑我们是否值得爱,进而影响我们整个自我定位。埃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在诗中形容这种普遍的创伤:“伤痛如此剧厉,把一切都吞噬了。”

一旦伤口痛成这样,儿童当然想把它推出意识之外,最后形成一个心灵的疙瘩,也就是我们的怨气。它对他人的怨气有防御作用,可以使我们麻木不仁,不会感受到没有被爱的痛苦。我们带着隔绝、失联的自我长大,自我的核心是巨大的伤口、惊吓和封闭。所有这些都被怨气覆盖,变成我们防卫军械库中的一件武器。 伤口不能愈合,是因为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本来就很可爱而且值得爱,却以为别人掌握着关键。我们常常在人类的相对之爱中期望绝对,期待相对之爱源源不绝地流出和谐以及无条件的接纳和了解。情况若非如此,我们就耿耿于怀,觉得谁错了——我们错的话,就是我们不够好,别人错的话,就是不够爱我们。其实我们父母(或其他人)的不完美之爱,无关乎爱值不值得信任、我们值不值得爱,这跟我们的真实面目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只是凡夫俗子的局限,如此而已。别人不可能超越他们的性格局限来爱我们。 找寻爱的来源 幸运的是,我们的人际风暴毁灭不了,也撼动不了稳固的大爱境界——绝对之爱,它一直存在于生命基调中。即使天空乌云密布,太阳也始终照耀。 当然,通常看起来可不是这样的,光热的境界常被痛苦、误解、背叛、如噩梦初醒的乌云所遮掩,虽然太阳比任何一朵云都有力多了,这厚厚的一层云仍会暂时阻绝暖洋洋的阳光。相对真实是指当自我与其本质基础——开放与爱的境界——失联时,事物所显现出来的样子;更广阔的绝对真实,则如同太阳,从不亏蚀、从不闪动,阳光之所以看起来闪动,只因有云朵横飘过去。 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察看,当我们感到被爱时,身体究竟有什么变化。在我这里做治疗的一位中年女子,强烈希望赢得别人的认可和钦慕——以至因为拼命证明自己,又担心别人不尊重她,而把自己累病。有一天我问安娜,当她设法赢得了别人的认可和赞美时,身体实际发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