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北京时觉得太大,现在觉得越来越小了,因为到街头转一圈,就经常看到桂林米粉店。”有“天等版”桂林米粉店老板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忧虑。
如何让“天等版”桂林米粉在京城常开不败,越做越兴旺,这是天等老板思考的问题,也是广西驻京办所关注的。12月6日,部分天等老板聚在一起,就此展开讨论。
“家族模式”的隐忧
自从2005年初,天等老板冯小燕到北京“吃螃蟹”取得成功后,她的同学、朋友、亲戚跟着进京,短短几年时间,“天等版”桂林米粉在北京发展到近400家。
这种“朋友叫朋友”、“亲戚帮亲戚”的抱团发展模式,当然具有一些优势,如互相帮助渡难关,统一采购原材料降成本,形成一定规模效应扩大市场影响。但这种带有明显家族式特征的模式,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层次不一,管理无序,缺乏品牌意识,抗风险能力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等版”桂林米粉店,市场定位比较低端,店面大小不一,装修各异,没有统一的经营理念;基本靠店主自己打理,最多是请自己信得过的亲戚帮收钱管账,几乎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没有现代管理手段;不同家族的在京“天等版”桂林米粉店之间,其实已存在暗暗较劲的现象。一位老板说,刚来的时候,桂林米粉最高的可卖20元一碗,现在开店多了,大家互相竞争,把价格降到了合理的也是最底线的价位,虽然也有钱可赚,但利润比以前少了很多。还有一位老板直言不讳:经营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不懂管理。比如,看到哪里开店赚钱,马上就到附近开一家,结果大家都做不下去。
北京广西商会相关负责人也担忧地说,“天等版”桂林米粉作为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满足养家糊口没问题,但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西驻京办在今年9月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这个问题,这种家族模式有脆弱的一面,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危机,就发生连锁反应。比如2003年非典之际,天等人在深圳开的米粉店纷纷关门,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桂林米粉”品牌之惑
“天等版”桂林米粉在北京的成功,得益于“桂林米粉”这个品牌,它有品牌效应,可又没有专属知识产权,谁都可以用。但这也正是“天等版”桂林米粉在京发展的困惑:正因为它是无主品牌,所以也不可能在北京形成真正的自主品牌。
广西驻京办的相关负责人说,桂林米粉谁都可以用,这为不良行业竞争埋下了伏笔。因为米粉店的入门门槛较低,租个几十平方米的店面,投入10~30万元的资金,去桂林米粉店打几天工掌握基本的工艺,就可以开店。因此很容易被模仿、复制,最后被恶性竞争或别的什么版本打垮。
品牌是一个产品走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王牌”。广西驻京办建议,“天等版”桂林米粉店应走集约发展之路,加大企业投入,做大规模,在“桂林米粉”这块大招牌下,打造出自己的自主品牌,按照连锁、规范、品牌化的经营思路,不断做大做强。
一位天等老板说,店铺的数量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一定的数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易为顾客接受,不利打开市场。但如果数量过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又是自断其臂。如果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就可以避免这种打单独斗,杂乱无序的局面。
多方探讨突破发展瓶颈
北京广西商会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没有一家天等桂林米粉店加入广西商会,这与他们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有关。但他们也没有成立一个类似的组织,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这已成为“天等版”桂林米粉在京发展的一个瓶颈。他们应该引进更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手段,走公司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其实,在采访中,多位天等老板向记者表示,他们也想结束这种“散打”局面,成立公司,搞规模经营。在12月6日部分天等老板的聚会中,大家也纷纷表达要成立组织,集体作战的意愿。一位姓农的天等老板说,他们在创业中遇到办证难、招工难等问题,却找不到一个组织帮忙解决,他们无奈只好请“中介”,既费时又花钱。现在他们在北京已打开了市场,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盼望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天等老板的愿望,正是广西驻京办正在考虑的问题。今年9月,广西驻京办组织人员对天等人在京开桂林米粉店的情况进行专项调研。国庆前夕,广西驻京办又组织部分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天等老板的意见,总结他们的经验,并就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提高素质和经营层次,扩大群体和规模,打造品牌,规范发展。
广西驻京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桂林米粉在京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近期将着手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协调和指导天等县成立桂林米粉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天等桂林米粉业提供资金支持,并组织创业培训和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指导天等老板在京成立北京桂林米粉行业协会,为在京创业的广西乡亲提供市场信息、办理证件等服务,推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经营;三是组织营销宣传,帮助申报、打造桂林米粉品牌,加大品牌宣传促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