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张涛去哪儿了 张涛带着大众去点评生活



     你有可能不知道张涛,但你一定知道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就是张涛创办的。他是沃顿商学院MBA,曾任美国公司IT咨询顾问。2003年归国后创立大众点评网,首创全球餐饮消费者点评模式。

  他是那种想好了坚持沉稳做事的人,他的创富不是神话,因为动手之前,他就有一个明确、正确而又坚定的方向,做事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他的方向不偏不倚。因此,后来他获得新商业领袖、年度创新领袖、互联网新势力风云人物等一大堆光荣称号,一点都不稀奇。

  他用10年时间讲述了一个互联网创富的美好故事。

  创业是命中注定的

  张涛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朴实、言语直白、思维活跃、目标清晰、理性。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明确,执着的同时又喜欢冒险。

  张涛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高中毕业后打算出国留学。当时,获得一张前往美国的签证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张涛的签证经历也不顺利,折腾了3年才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

  那时,交流基本靠写信,打长途电话回国费用相当贵。张涛在美国没有亲戚朋友,所在学校一届学生就他一个来自中国。回忆起那段经历他颇有感触,不过也很感激当时的处境,强逼着他说英语,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张涛在美国时本科读的是计算机系和经济系,计算机系的课程没有带给张涛什么压力,反而是文学、经济类的课程让张涛的思想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曾经根深蒂固的观点突然不再是真理,原本觉得天经地义的东西瞬间被颠覆,在国外的学习和经历之中,他开始并习惯于用批判性思维去独立地思考问题。

  回忆起留学时光,张涛认为那是他创业非常关键的一个动力,这让他理解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要去迁就,完全可以用崭新的角度来看待。

  而在大学就读期间,张涛就表现出了创业方面的天赋,当时大学生唯一的兼职工作就是家教,张涛便和几个朋友一起捣鼓了一个兼职招聘平台,为企业和学生间搭建桥梁,“我们开玩笑说,如果当时做下去就是后来的‘51job’”,张涛回忆到。

  大学毕业后,张涛在美国一家IT咨询公司工作了几年,并后续前往沃顿商学院修读MBA。在沃顿商学院,张涛认识了他的太太。

  张涛是个很理性又很自信的人,勇于冒险,并对自己确认的目标坚持不懈。还未出国前,他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回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在读MBA前,他就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明确的规划。

  “对我来讲,喜欢冒险并不是一味地冒险,而是在计划和冒险之间做一个平衡,我是这样一个性格,”张涛笑道:“命中注定我要创业。”

  那时,互联网发展已经经历一波起落,正值低潮,但是张涛对互联网的前景却相当看好,并非常感兴趣,当时已有人将美国的搜索引擎、聊天工具等模式引入国内,张涛就这样带着创业的念头,携太太回国。

  张涛的太太是新加坡人,俩人回国后,在他筹备创业阶段,“前期资金几乎都是从太太的工资里来的,当时就是她赚钱,我花钱,”张涛很感激太太的支持。

  张涛的父亲喜欢吃,母亲厨艺极佳。张涛也不例外喜欢美食,并且讲究情调,回国后他发现上海吃来吃去就那么几家饭店,联想到美国曾见到的饭馆索引指南,2003年,张涛开始尝试通过用户点评把饭馆信息搬到互联网上。

  当时,做这样的事情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先例,完全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人性格的内敛和那个时期网民结构偏年轻化,张涛不确定这种模式能不能行。

  但他很快发现国人在网上还是乐于表达的,上海相对发达的商业环境下,餐馆林立让网民天生对去哪吃喝就有选择和比较的欲望,点评的成功也是因为选择了竞争激烈、信息丰富且用户需要经常做出选择的领域。“如果我们当时选择做房地产的点评或者按摩院的点评,可能早就死掉了。”张涛笑称幸亏自己喜欢的是美食。

  2003年10月,张涛把最初积累的餐馆点评信息出了一本书,反响还不错,网站上也开始有一批核心用户整天黏在社区中,他有了底气,开始将模式在北京、杭州、南京、深圳等地进行复制。

  从搜罗当地餐馆信息到鼓励用户写点评,再到形成社区氛围逐渐让用户产生内容,这样的艰苦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当美国的“大众点评网”Yelp诞生时,2004年底,张涛的大众点评已经覆盖了20多个主要城市。

  张涛创业,家人特别支持,也很给他捧场,大众点评网早期的十大写手、有名的高龄天使用户“老饕”,就是他的父亲;哥哥张波则是联合创始人之一。

  曾为没有竞争对手而纠结

  张涛对记者说,公司在2003年成立之初,发展非常缓慢,感觉是在做美食网站,不像公司,那时经常纠结的一个问题是没有竞争对手,“不是我们太强大没人敢跟我们竞争,而是因为没多少人对我们这个行业感兴趣。”

  他回忆称,“大众点评发展一年半之后整个公司才5-6个人,发展速度非常慢,一天访问数据不到10万,两年后慢慢开始发展。2010年之前其实速度都不快,我觉得跟这个行业有很大关系,竞争也不激烈,也没什么人做。”

  张涛坦言,“早期时候人家问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不太好意思说我在做这种事情,当时的感觉是我在做美食网站,而互联网还是冬天。”

  到了2009年,张涛称行业的情况完全变了,机会大了很多。“这里面有很多因素,第一是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准到了临界点;第二,得感谢乔布斯;第三,创出了交易类闭环模式。突然之间我们觉得身处一个最热的行业之中,说穿了是希望能够用互联网真正改变服务行业。随后,竞争也越来越竞争,巨头切入,千团大战,大家都进来了。”

  随着团购行业的兴起,大众点评发展也日益迅速,数据显示,2012年,大众点评移动端大众点评移动客户端独立用户数已经突破5400万,团购消费金额比2011年全年增长超过25倍;到2013年,仅第一季度,移动端的团购消费金额已相当于2012年全年团购消费金额的80%。

  但张涛认为,大众点评要做到改变市场起码还需要10年,因为“很多东西还不是非常好,或者根本还没开始做,比如预订,半年多前刚刚做预订,大家反映非常不错,但是很多工作还得做。首先得有菜单才能点菜,还有很多关于支付方面的问题。此外,一方面很多人进入这个行业,另外一方面却有很多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张涛认为大众点评目前有点像淘宝的前两三年:从类似于信息的平台慢慢往媒体信息广告、优惠券方向发展,团购有点半广告、半交易类型,“我们现在逐渐往交易方向走。从行业角度可以这样说,我们是从最蓝的蓝海发展到最红的红海,而且是突然之间的。”

  不靠复制美国模式起家??

  10年前,一个人,一个域名,一个服务器,一个破旧的办公室,大众点评网由此而生。10年后,几乎人人手里的智能手机,都有大众点评网和新浪微博、微信这样的标配应用。

  这个国内第一家地方服务点评网站,占据中国网络点评市场逾50%的市场份额,移动客户端独立用户数达7500万,商家数量超过400万家。对于大众点评来说,多年积累的众多本地吃喝玩乐的数据与点评,正开始加速变现,使之有望成为市值百亿的新一代互联网巨头。

  有人问张涛,以他的经验之谈,中途辍学创业与学业完成之后再创业,哪个更好?他会以一贯的沉稳说,前者成功的有微软的盖茨,后者有亚马逊的贝索斯。而他自己则在高中毕业后一边在贸易公司打工,一边申请留学读书。4年的坚持,张涛总算去到大西洋彼岸一所不知名的大学读书。闲暇时间,他在一家餐馆打工,不经意间发现一本当地人颇为喜爱的餐饮推介书《查氏餐馆调查》,这就是大众点评网最初的灵感来源。回国后,张涛在妻子的财务支持下,开始了漫长的创业旅程。

  10年间,国内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大众点评网这艘海中船难免随波起伏,但在这个低调而谨慎的上海男人带领下,这艘船总能化险为夷,就算是在团购这样凶险的行业中,也占据了领先者的位置,成为活下来的那一批。即便团购极大地改变了点评网的盈利模式,为了保住大众点评的市场份额,张涛不得不延迟了本想在2010年完成的上市计划。

  张涛还有另一个牛气之处:他是国内互联网行业内为数不多敢于宣称不靠复制美国模式起家的创业者。大众点评网的出生比美国地方服务网络点评领域内的霸主Yelp 早一年之久。

 大众点评张涛去哪儿了 张涛带着大众去点评生活
  他笑称,本地生活这几年这么火,其实让我这样一个在蓝海中行驶七八年的人非常不适应,现在还在适应过程中。我们是2003年开始做,美国Yelp是2004年年底才开始做,我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当时莫名其妙地做了这件事情,如果再早做两年,肯定活不到今天。

  有记者指出,有些时候,大众点评似乎更愿意做一个跟随者,而非领先者。张涛回答,大众点评并不保守,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已。大众点评一直在做的事情都在引领行业甚至世界的先潮,有些事情没有做,是顾不过来,人手不够。我们是全球第一家做第三方点评的公司,其他如电子优惠券、积分卡、生活消费领域的移动客户端,我们在全球都是最早进入的。目前做电子会员卡、预约预订,我们都和别人做得不一样,都是有独创性的。我们做团购,也只是晚了3个月。

  “任何应该做的,大众点评都做了,我们没有错失过什么。我们在没有做好之前,不愿意说。有些事情是我们故意不做的,比如打车租车。还有很多我们都不会做,但可以合作,比如二手房,汽车交易等等。”张涛说。

  移动互联网筑就竞争门槛

  2003~2005年,大众点评用了两年的时间验证“通过线上用户的点评产生内容”这一模式是否行得通,然后从上海复制到北京以及全国其它城市,从餐饮复制到其他行业。验证成功后,2005年公司开始正式引进高管团队。2006年开始做优惠券,后来也被证明是个好模式。这一年完成了第一轮融资,也开始做更多商业模式上的尝试,直到2009年移动互联网兴起、2010年出现团购,大众点评网完成初级阶段积累,顺势而上。

  张涛把大互联网(PC+移动)解构成——人、信息、商品、服务——四个元素,他认为每个连接点都有产生巨头的机会。百度连接人与信息,腾讯连接人与人,阿里连接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之间即是第四个巨头的席位。2003年起,大众点评就为此辛苦积累,终于等到了移动互联网大爆发,手机把“位置”和“服务”弥合了起来。

  目前没有哪家公司比大众点评更符合第四巨头的想象,而这正是张涛想要的。

  张涛认为,大众点评主要做的是人和商户之间的关系——给消费者信息和优惠,帮商户找到客户。人与人的关系不是大众点评的核心定位,而是一个辅助手段,所以大众点评会跟微博、微信等已有的社交网络进行合作。不过,提供信息只是切入点,未来,预约、等位、点菜等更深入一些的关系也会逐渐加入。其中,预订能形成真正的线上线下闭环,但预订必须建立在信息和优惠都取得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否则打造闭环很难。

  张涛说,移动互联网上,只做纯互联网产品的公司机会越来越小,新机会来自那些与传统产业结合点。他说,生活服务最主要就是吃喝玩乐,其余诸如打车等细分市场,能形成不错的商业模式,但其中难有成长为巨头的机会。对于吃喝玩乐,用户需求很简单,一是信息,二是优惠。其中,餐饮是生活服务核心,这正是大众点评起家的地方,无论内容、会员积累,还是品牌,后来者都很难超越;优惠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形态则是团购。

  全世界感谢乔布斯的人成千上万,但张涛说他要感谢乔布斯的时候,语气无比严肃认真。如果说创业最初的5年大众点评网像一个目标坚定、耐得住寂寞的苦行僧的话,那么iPhone引领的智能手机的浪潮,则意味着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时代到来。

  其实,创业多年,大众点评网只是牢牢围绕两件事情做文章:帮助商户做营销,帮助用户找优惠。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意天然就具有本地化的属性,而在本地化这一点,手机的特性恰好与之深深契合。也正因如此,张涛很早就知道,手机才是能够真正引爆大众点评这个生意的关键。

  2005年,之前在掌上灵通担任高管的龙伟被老同学张涛邀请加入大众点评网负责无线业务,大众点评就此开始在手机领域尝试进行探索。

  2009年底,就在国内的IOS开发者还是凤毛麟角的时候,大众点评在IOS和安卓平台上同时开发出了他们的手机客户端,如今经过不断地更新和迭代,大众点评移动客户端独立用户数已经超过7500万。

  凭借对手机客户端的专注,大众点评网借着智能机的普及悄然形成了令对手难以超越的门槛:智能手机的出现让PC时代对网站流量的争夺彻底成为历史,而在手机端率先进入,足够多的安装量让其客户端对于后来的智能手机成为一种标配,这充分释放了大众点评过去几年与线下商户的关系,也反过来大大提升了对商户的影响力。

  行进的路上必须专注

  大众点评10年了,张涛说,我们没做太多的事,一直在帮助大家解决吃喝玩乐的问题。这10年就围着三大需求转,即信息、优惠和服务,有了这个指南针,你知道大方向,这个很重要,后面变化的只是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等形式的东西,纲是不能变的。无论是PC、手机还是其他的终端,无论是优惠、团购等都不是最核心的,都只是形式。

  “对大众点评来说,我们对商户的核心定位是帮他们做营销。我们会考虑跟营销有关的产品。优惠券是帮助他们带来用户的,搜索关键字也是帮助他们带来新用户、帮助他们曝光的,这些产品我们会去做。但是与这些无关的我们不会去触碰。”张涛阐述道。

  比如在2003年到2008年,博客曾经火过,视频也热过,“但是这些都和我们没关系”,抽象地来说,大众点评网商户端产品都是围绕营销;用户端产品就是围绕两个方面,一个是帮助用户找信息,另外则是帮助他们找优惠。帮商户做营销,帮用户找信息,帮用户找优惠成了大众点评所有业务的三个基本立足点。

  正因为如此,当团购和手机几乎同时起来的时候,资源有限的张涛毫不犹豫地选择先发展客户端。在他看来,团购只是一个营销手段,它的本质是一个付费的优惠券,借助这个工具能够让大众点评的营销锦上添花;但是如果失去了手机这个阵地,一旦有人利用手机去做商户和用户的数据积累,对于大众点评无疑是致命打击。

  在张涛眼中,一个公司的定位至关重要。“把定位想清楚,把自己做的事情为了满足什么需求想得透彻了就能做决策了,专注也是取决于此。很多公司不专注一个是因为自己定力不够,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张涛总结道。

  因此,在当手机客户端领域做扎实之后,大众点评再去进军团购就显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了。尽管算不上最早进军团购的企业,但是如今大众点评已经成为了最受信赖的团购平台之一。张涛笑着说,“今年过年亲戚聚会,我舅舅他们七八十岁了,竟然都在买点评的团购,买了之后说用得很舒服,不但买餐馆,还买按摩、理发呢!”

  张涛认为,近两三年移动互联网和团购模式的兴起,从某个角度来讲,让大众点评网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公司内部甚至有“二次创业”的提法。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创办前7年到2010年,员工约500人,目前达到3000人,才用了两年时间。

  从餐饮出发,大众点评在后来几年中又拓展了亲子、丽人等,酒店点评也已开展数年,旅游点评还没专门做,但已有一些景点点评,已触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欧洲等地,空间很大。张涛说,未来,互联网将改变服务业。

  用张涛的话说,做吃喝玩乐O2O,就需要点评、团购、电子会员卡、预约预订等环节都具备,这些一起做是效率最高的,而目前这些都具备的在全球范围内仅大众点评一家,美国的Groupon和Yelp都没有做成。这也是张涛最为自豪的地方。

  更让他自豪的是,截止到2013年第二季度,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7000万,点评数量超过2600万条,收录的商户数量超过400万家,覆盖全国2300多个城市;大众点评月综合浏览量(网站及移动设备)超过20亿,其中移动客户端的浏览量超过70%,移动客户端累计独立用户数超过7500万。

  并购或被并购都是可能的

  大众点评一直被认为是下一个最有希望跻身百亿美元俱乐部的公司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在O2O领域拿到门票的公司之一,但最近一年多来,随着微信5.0的推出,传统互联网大佬的发力,以及包括新浪微博、高德软件、91无线等移动互联网相关重要公司相继接受大佬的投资或被收编,大众点评的前途似乎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比如,业界曾有传言它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收购的对象,其中百度就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买家,不过百度在不久前收购了另一家团购往网站糯米网。大众点评在O2O领域会起个早赶个晚集吗?大众点评是不是过于保守了?团购会迎来盈利时代吗?真实的情况到底怎样,恐怕只有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本人最清楚,只不过他是那种典型的行事低调的创业者,做多说少。

  张涛认为,团购相比两年前变得更集中了,竞争也更激烈了。剩下来的巨头都希望在格局定下来之前抢占最大的地盘。“我们在2008年的时候已经实现了盈利,后来布局移动互联网、团购等,相当于进入二次创业阶段。我们的信息平台业务目前是盈利的,但团购业务还在打仗。团购竞争还很激烈,目前中国团购行业的整体毛利率还没有到10%,毛利率相对两年前仍然没有回升趋势。如果团购整体毛利率能达到8~9%,就能盈利。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很难说。从收入看,目前我们信息平台和团购交易平台是一半对一半,团购交易额较高。整体现在差不多打平,要平马上能平,只要减少投入。”

  如何把公司掌握的各种数据进行融会贯通地使用,是张涛下一步要做的。“一是信息要丰富,就像商户数、点评数,我们上个月点评数同比增加了100%,二是有了内容后如何让用户方便找到,即信息整合。我们通过内容组合,使显示更加符合用户当时的需求场景,比如你从北京到上海,和上海到北京,搜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用大数据的思路解决问题。”张涛10月份说的这番话。

  有人在讨论,大众点评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并购的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公司,张涛说,从公司角度讲,价值是核心,不管我们并购人家,还是别人并购我们,关键看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我们就会去做,没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就不会去做。“我们这种模式要成功,难点不是用户量,我们不小了,核心还是商户端的合作,和商户端本身的发展,其次,是管理和执行,如何管理这么多人,把效率提高。如果我们要买,会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如果要和别人合作的话,得考虑别人对我们这两块是否有帮助。”

  张涛说,我们对资本没有太大需求。大众点评的主要资本都是最近两三年进来的,不像其他公司已经七八年了。另外,我们管理团队还控股。我个人对卖公司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在做决定时,钱在里面占的因素不是很大,最重要的还是事情能否成功。

  巨头都啃不下的骨头

  张涛把大众点评上市的时间又延后了。

  2011年从红杉资本等机构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时,大众点评的估值就达到10亿美元。按照惯例,它应该在随后一到两年内择机上市,但它没有,相反在去年进行了6000万美元D轮融资。

  以大众点评的规模和发展态势,上市一点都不难,问题是张涛觉得现在上市太亏了。他认为,百度连接人与信息,腾讯连接人与人,阿里则连接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之间即是第四个巨头的席位。2003年起,大众点评就为此辛苦积累,终于等到了移动互联网大爆发,手机把“位置”和“服务”弥合起来。按张涛的逻辑,似乎没有哪家公司比大众点评更符合第四巨头的想象。

  但外界却未必如此想。这几个月BAT频繁的收购布局中,大众点评成了假象的被收购对象。一方面,它的确是优秀的收购目标,无论冠上BAT中哪家的姓氏,都能助其早成大业;另一方面,大众点评的体量和BAT差得太远,现在就断言它能成巨头为时尚早。而且,无论是腾讯微信的公众平台、百度地图,还是入股高德、美团后的阿里巴巴,都直指大众点评的领地——以吃喝玩乐为主的本地生活服务。

  在证明以下两件事之前,大众点评上市就等于“打折出售”。第一,张涛需要点时间来证明,如今大众点评做的事情,BAT做不了;第二,大众点评即将进行团购终极战,若获得头把交椅,估值能成倍增加。

  2013年是大众点评的“决战之年”。对猜测和传闻,张涛充耳不闻,他很明确:“互联网的确到了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但大众点评不可能被收购。”

  张涛把可能被收购的公司分成三类。第一类公司具有平台属性,却更适宜在巨头的体系内发展。比如地图、邮件,这类产品很容易拥有大量的用户,却很难找到独立的商业模式。还有的像浏览器,虽然能赚钱,但通过导航服务赚到的钱远小于它对大公司的战略价值。“巨头愿意花钱养一个邮件类产品,因为对品牌、用户粘度都有帮助,但没听说过哪个单独的邮件公司成功。”第二类则是行业兼并,像视频行业,用收购扩大市场份额。第三类则是公司本身遇到财务困难,出于生存目的被收购。

  现在美团已被阿里巴巴招致麾下。理论上,大众点评也应该尽快寻找“靠山”,以免因对手的获取资本快速扩张而战败。张涛却说,“巨头对我们帮助有限,我们的确需要用户,但执行更重要,并购会让执行力下降,还有可能被大公司边缘化。”不仅如此,他还要让大众点评与巨头保持最为精准的“距离”,要是和某一家走得太近也等同于“站队”,会成为另外几家的敌人。

  于是,收购大众点评在逻辑上就打了死结,张涛反问:“我们为什么要拿它的钱?我们又不缺钱,我们要的是资源。如果一家巨头愿意少量入股,给我们很多资源,我还可以考虑。但对方愿意吗?只占很少的股份,巨头又会给你资源吗?”

  重度看书爱好者

  张涛笑称自己是一个“重度看书爱好者”,一年要看100多本书,什么类型都看,每天都要看一会儿书。有心理学类的,比如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有历史类的和人物传记;有管理类的,比如创新、运营、策略;还有小说。

  因为留学10多年,他看国外的书也比较多。他说,看西方历史书或西方政治体系,就会发现最终都是和宗教分不开的,我对基督教、犹太教有研究的兴趣。

  张涛一直认为,中国企业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新,而是缺乏认真和细致,大众点评的企业文化之一就是追求极致和卓越。他认为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创新,即使是一些从美国过来的创意,一旦来到中国,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和修正,以适应中国独特的市场和需求。但是很多事情,中国人可以做到六七十分,做到八九十分就很难了。

  中国人有些浮躁,不追求把事情做到极致,尤其是现在,很多人想赚快钱,所以中国目前很难出现特别知名的消费者品牌。而日本和德国特别擅长精益求精。张涛认为中国企业不需要赚快钱,而是需要了解市场,了解需求,慢慢专心去做。

  要了解用户行为、做营销、做产业、做管理都需要了解人性,把握人性。张涛比较喜欢看管理类和心理学书籍。管理方面很多书是根据心理学来写的,比如《引爆点》、《可预测的非理性》和《思考,快与慢》。类似这类书都是社会学或者心理学或者神经科学的书,参透的是人性的本质,对做企业都有借鉴意义。

  这些书关乎管理,只是它们界入的角度跟一般的管理学书籍不同。一般管理学的书籍建立在对公司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比如说迈克尔·波特的书。但是张涛喜欢看的这些书谈论的却是管理的本质。

  张涛认为,外面世界的变化很快,只有勤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因此他倡导公司里每个员工注重读书,保持饥渴的学习态度,这也是大众点评公司的企业文化。大众点评的每个小团队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以实现推进学习、好书共享。此外,大众点评的企业文化强调把事情做简单,因为只有目标明确、专注,才能实现卓越。

  张涛最欣赏有原创能力、真正在做创新的人。“美国例如facebook、google、亚马逊、苹果等一些成功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导人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是为了一个理想去做这些事,而并非是为了钱。”

  他认为其实创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就是创新的观念,在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有好的想法勇于去做,能够自我革命;第二个就是创新的能力,即能够做产品探索,提升效率,用方法、机制、文化让一个组织产生创新的能力。

  说到手机应用,张涛说自己最常用的除了大众点评网外,还有新浪微博、印象笔记、纽约时报、Dropbox以及一些工具类如默认的天气、百度和谷歌地图、招商银行、淘宝等,和普通人差不多。

  “我是个相对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反之,我身上有时就会显现出焦虑感,总是会不满意,对同事要求也比较高;我的性格偏急,但是像大众点评网这种模式就不能来快的,所以要求我让自己慢下来,快和慢之间需要平衡。”张涛这样评价自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036.html

更多阅读

成都名医退休后都去哪儿了? 成都名医堂

【揭秘】21位成都名医退休后都去哪儿了,你还傻傻去华西医院排号吗?2015-03-09妇科疑难疾病专家张崇淑张崇淑医生是省内著名的妇科专家,以前是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擅长治疗各种妇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尤其对妇科肿瘤、外

孩子的自信去哪儿了宜昌一中唐敏 转载 宜昌一中招聘

孩子的自信去哪儿了(宜昌一中唐敏)自从上次写了一篇《逆谈家庭教育》,因为逆袭大多数专家的观点和言论,所以三天遭3.2万人点击称赞,大家以为我就是个叛逆的人,以为我就是一独生子女的克星,一个敢于向独生子女开战的粗人。于是经常有学生和

《时间都去哪儿了》赏析 我们看海去赏析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2014年央视春晚的一首歌,私人定制的插曲。听完这首歌,我们都会问:时间都去哪了呢?是啊,时间都去哪了呢。正如一句名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一直在流逝着,爸爸妈妈也慢慢老去……时间到底去哪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

《带着孩子结婚》——魏宗万、周惟明夫妇 我们结婚了悠闲夫妇

6月请您好好享受我们精心为您准备的“潜伏”特辑吧时下最最流行的就是一股热浪般的“潜伏”潮流了,6月《非常夫妻》为您带来“潜伏”大戏中,会有哪些“潜伏”中的明星大腕,带着他(她)的家人来到我们的节目,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她)们在婚姻中

厚重的历史感都去哪儿了 历史厚重感

厚重的历史感都去哪儿了文\惠振坚  每天路过这座县城的不只一条小巷,走过凋敝破败的清代马家大屋或是洪家大屋,心里往往会泛起一丝悲凉。县城里仅存的几处延口残喘的古建筑没有得到善待啊,墙外杂乱电线如麻,墙内霉变衰败不堪。  

声明:《大众点评张涛去哪儿了 张涛带着大众去点评生活》为网友初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