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解读 全面解读金融危机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原因是非常深刻和复杂的,不是仅限于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用评级、会计准则、金融监管等因素和层面。危机发展的速度和造成影响的程度大大超出世界范围原有的想像,说明其中一定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

金融危机反映出的问题:

  归纳起来,目前人们认为危机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住房贷款过度扩张,风险控制不严;金融产品创新过度,大量结构型产品太复杂,难以准确估值,风险不透明;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不协调,监管不到位,问责不严厉;中介机构不够尽职,财务审计和信用评级有偏差;金融机构激励过度、薪酬过高,容易刺激管理者冒险逐利;“按市值计价”(mark to market)会计原则在市场高涨或发生危机时,严重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容易造成财务结果失真,特别是容易人为夸大问题机构的危急程度,打压市场信心;格林斯潘长期推行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之间问题传染及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监控管理薄弱等等。

  必须承认,上述问题都是存在的,但却又可能只是直观的、表面的问题。这次危机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危机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 金融危机 ,全球股价、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波动,在短时间内发生超乎想像的巨幅涨落,危机发展的速度和造成影响的程度大大超出世界范围原有的想像,说明其中一定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必须更深刻更审慎地加以分析。

  这次危机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性严重的 金融危机,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以下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根本原因:

  1.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1944年美国发起和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承诺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后,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受黄金约束的金本位货币体系转变成为纯粹信用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按理说美元的国际地位应该受到大冲击,国际金融体系应该发生很大震荡。但美国幸运的是,当时还没有另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与美国抗衡,也没有另外一种货币可以与美元抗衡,所以,尽管当时美元汇率也出现了不小的波动,主要货币之间由固定汇率转化为有控制的浮动汇率,但却并没有震撼美元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很快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等相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其大量吸引投资和对外贸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就使美元在放弃与黄金挂钩之后,国际社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其中可能带来的深刻问题,仍然像之前一样相信美国、相信和接受美元,而并没有研究和建立放弃金本位制之后约束货币投放总量的新机制新秩序,客观上把货币控制权过多地让渡给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这为其后美元大量投放,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严重通货膨胀奠定了最重要的货币体制基础。

  2.在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通货膨胀和货币资产(虚拟经济)泡沫,应该通过危机爆发从而使得大量不良资产的核销、利润的核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倒闭等加以消除,从而使严重偏离价值的价格得以回归,使过度逐利而严重削弱的社会理性得以恢复。但是,随着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更愿意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而在出现通货膨胀乃至金融危机时,政府往往因为考虑选民情绪和政局稳定,在泡沫尚未完全消除之前,就会采取措施救市和刺激经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扩大财政和货币投放,以稳定人心和社会,维持政局和统治。结果会使已经产生的泡沫无法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不断积累,越积越大,最终必然要在政府或国力无法控制时彻底爆发,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又为通货膨胀乃至全球化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政治体制基础。

  3.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两大阵营抗衡的格局发生巨变,美国成为世界单一超级霸主,大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相应的,失去两极或多极制衡的必要基础,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逐步减弱,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控制世界货币投放,平抑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方面无法发挥作用,原来已经建立和运行的“特别提款权”随之消亡,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则越来越受到美国的影响。美国则越来越不受国际秩序的约束,在世界上行动自由,以“国际警察”自居。这期间,里根政府竭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削弱联合国以及国际贸易和金融组织等的影响力,增强美国的影响力。这使得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失去国际秩序必要的约束,为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打开了方便之门。

  4.冷战结束后,新的一轮全球化是建立在当时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差巨大,少数发达国家(如七国集团)经济金融在全球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的基础上的。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基础加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与环境消耗型产业,从而利用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环境保护成本,赚取大大超出在本国生产的高额利润,并利用所在国的出口额度,减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与此同时,则不断加大相关产品的进口,并利用产业转移和廉价进口抑制本国的物价上涨,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并控制劳动力成本,削弱工会的影响力。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受益巨大。

  然而,这种格局却造成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美元越来越多地为外国所拥有。但是,由于以美元计价的投资和贸易最终的清算主要通过美国金融机构,表面看美国对外投资或扩大进口使大量美元外流,但实际上全球的美元头寸仍基本保留在美国金融机构(包括美联储),只是在金融机构内部由本国企业存款转化为外国银行存款而已。这客观上使得美国金融机构对外负债持续增长。

  在美国对外债务规模巨大,其中国际社会大量以美元计价的收入,客观上只能被动存放美国或购买美国债务的情况下,一方面推动美国为追求本国利益很容易推行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大量廉价资金又容易推动美国政府与社会扩大投资和货币投放。

  不仅如此,对通过吸引投资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净流入的国家而言,要么实行中央银行强制收兑政策,从而相应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和本币投放;要么允许社会保留外汇,允许银行开展外币存贷款,而外币贷款又会增加相应货币的流通量。

  可见,扩大货币投放是全球贸易和金融严重失衡必然产生的货币现象。

        深层原因:美国过度消费+亚洲过度储蓄

  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华尔街的从业人员可以获得天文数字的薪酬和奖金。但是,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定演变成一种虚幻经济(fiction economy)。如果将华尔街的金融产业视作一台巨大的昼夜不停运作的“机器”,它一方面吸纳全球金融资源,同时通过其“生产”变成全球各地一个个投融资项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用资本在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回报给全球投资者。如此循环,华尔街的金融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这些金融产品的创造立足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能促使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危机出现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近年来,美国房地产投资异军突起,这应该算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房地产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下收入阶层。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收入难以提高,在金融资产泡沫推动下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地步,引发了世界性债务危机。因此,这次 金融危机 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 金融危机 ,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只是放大了“次贷”危机,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

  这次危机的表面原因是泡沫经济的破灭。泡沫起因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是全球总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全球生产能力供给的过剩,总的表现形态为全球储蓄过度。换一句话说,全球经济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无效的状态:充裕的储蓄资金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投资项目。

  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家和某些欧洲国家过度储蓄,这种区域消费和储蓄的不对称必须依赖一个因素才能实现,即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成为硬通货的代表,储蓄过度的国家和居民将美元作为财富长期积累。因此,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和上述国家的长期顺差可以通过美元的流动来平衡,美国长期用印刷货币来平衡全球实体经济中的非均衡,迟早要出问题。因此,也可以将这次危机发生的前提条件归咎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即金本位制消除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是脆弱的,存在隐患的。二战以后逐步建立起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只能在短期起到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和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难以适应。因此,全球迫切需要健全的全球治理结构,包括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

  危机中各国反应:

  世界还得长期依赖美元

  虽然危机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非均衡,但是短期内却无法改变这种非均衡的状态。那么,政府该怎么做?是不是没必要对危机进行干预?或者说政府的干预一方面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使得应该调整的东西得不到调整;另一方面,政府使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救市、去托富人的资产,好像又是不公平的。

  其实,危机爆发之后,很多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政府干预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的问题,防止信息非对称情况下人们的过度反应和不合理的调整,危及尚处于健康状态的实体经济,同时这些干预实际上也对某些金融机构实行了去杠杆化的工作。但这些反应和对策的出台并不是为了改变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国有化和准国有化的方案也是暂时的权益之计。如果把这理解成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运行基本模式重大改变,还为时过早。

  这次危机会使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受到重创,各国政府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全球国际货币体系方案。但目前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第一,表面看亚洲经济版图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日本和中国持有2万亿的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那么,这是否表明亚洲可以创造“亚元”来平衡国际货币体系?非也。目前亚洲政治、经济格局复杂,而且美国始终是亚洲事务的一个决定性力量,中日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又有庞大的外汇储蓄,似乎也可以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但中国的经济体量还太小,国内的经济结构问题还很多,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金融体系也十分脆弱,近期内不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欧元似乎是目前最有可能取代美元而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货币,且欧洲的经济体量与美国相似,但是欧洲也有很多问题,譬如社会福利过高,劳动力市场僵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金融危机中先于美国衰退,说明其经济调整能力更差。于是,危机爆发地的美国反而被公认为是稳定的避难所。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债台高筑的美国,其美元在危机中却越来越坚挺;人民币本应继续升值,但是在危机中却贬值,而且一、二年内的汇率期货也是贬值。

  不过,这一现象也有合理性。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尽管美国是高负债的国家,但是美国的知识产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其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它的军事力量,短期内都是无人匹敌的。既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一时难以动摇,我们的决策必须以此作为基本前提来思考。

  要改变全球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的问题,首先应该尽可能发挥汇率机制的作用,从长期来看,通过汇率变动来均衡各国经济结构应该是可能的。其次,要大力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美国应该无保留地加大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量的增加来均衡全球实体经济。再次,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应该尽可能地开放市场,增加进口;同时,储蓄过度的国家应该努力增加内需,从虚幻的美元财富观中脱离出来。

  全球化就其实质来看,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要素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因而导致上述两大非均衡现象。如果要彻底改革,全球化还要往更高的阶段发展,即劳动要素的全球流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全球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同时,所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也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收入的均等化趋势也可能出现,后者反过来有助于全球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你礼节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

  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

  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

  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A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

  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

  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

  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

  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美国人的营销方确实很有一套!)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

  (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

  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A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

  公司的董事长--A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

  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

  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A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 大哥--投资银行。

  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 大哥 (美林、高盛、摩根),

  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

  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

  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

  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

  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 ,

  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

  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

  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

  (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

  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

  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属于中等偏高。

  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trench),

  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

  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总风险不变,

  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金舌,

  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

  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当然卖了个满堂彩!

  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

  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

  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

  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

  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

  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

  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12%,

  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

  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A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

  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

  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A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

  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

  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

  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

  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

  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全面从严治党解读 全面解读金融危机

  这就好像B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

  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

  B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

  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

  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

  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

  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

  换得 10 倍的贷款操作其它金融商品,

  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

  呵~,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外,

  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

  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

  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

  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险费,

  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AIG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 CDO 这么赚钱,

  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

  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

  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

  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着红了!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 CDS 的创新产品!

  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假设 CDS 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益,

  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 CDS 的,

  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 50 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

  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

  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

  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 500 亿元。

  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 10% 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这个天才的场画,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 AAA 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

  甚至其它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

  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 500 亿元,

  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

  但是保证金 50 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 5000 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 1% 时才不会亏钱,

  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当时间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风光了整整 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

  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

  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

  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

  然后A贷款公司倒闭,

  避险基金大幅亏损,

  继而连累AIG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

  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

  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

  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

  最终,美国Subprime Crisis 爆发接近成为 Prime Crisis。

 

  内容厚厚一叠,估计大家看到一半就没有看下去了,可以理解,毕竟这东西很枯燥,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挺有意思,虽然主要原因不是这样,但 金融危机的形成和这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国政府的策略:

        认真反思、调整宏观政策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重的,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心理影响,甚至会产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影响。直接影响如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缩水,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出口下降。间接影响有,引致性的资本市场下跌,海外金融机构为“救火”需要抽走流动性,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并且热钱开始外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等等。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居民的心理变化,预期变化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信心的丧失,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构成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向下压力。因此,中国受到的间接影响不能忽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可能继续深化。

  中国政府需要以合作的态度,与各国一起对付危机。基于美元为国际货币的基本趋势短期不会改变,因此需继续持有甚至适当增加美元资产。只有美元坚挺,维持美元资产的价值,我们的损失才能减少。长期看,中国要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探讨创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

  其次,政府对内要积极改变前一阶段过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目标从控制通胀转到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方面,短期内特别要关注人民币汇率贬值而导致资本外流加速的情况,加速的热钱外流会根本改变流动性过剩局面,使经济中流动性极为短缺,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再加上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更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我们需要将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分离,单用货币政策是不能解决热钱问题的。前段时期热钱过多,我们只是单一地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对付,其结果是中小企业融资发生困难,影响实体经济。此外,我们还需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减负企业税收,刺激内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克服危机,复苏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金融危机确实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关于经济危机的某些论断,需要政界和学界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但是,危机爆发之后,也出现了某些混淆是非的说法,如否认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把美国和欧洲各国国家干预和某些国有化措施看作是基本经济模式的改变。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是巨大的,但目前中国经济内部还有很多问题,如二元结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问题(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继续坚定不移地改革和开放,才有可能解决。

  中国金融产业:

  严重滞后,应该加速改革

  这次危机在美国爆发并不证明中国的金融产业优于人家,而是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滞后。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内外结构的非均衡和金融改革的滞后,在危机发展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投资于美国的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目前投资数额已达9000多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在国内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因此,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是与银行的存贷差,即存款大于贷款的数额基本相等。综合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情况,我们发现,只要中国的实体经济是相对健康的,加上增长速度很快,经济的体量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才真正大有可为。目前,中国金融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一个13亿人口大国会出现巨额的储蓄过度,并且存贷利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储蓄过度使中国经济实际处于动态无效状态。多余的资金需要在美国这样一个增长缓慢且资产泡沫明显的国家寻找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每年还要引进500亿-600亿美元资金的国外直接投资项目,支付高额资本报酬给外国投资者。

  如果我们认定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必须的,金融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那么,这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可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第一,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金融实务界,大家一定会形成一个共识,金融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只有实实在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才有发展空间。危机过后,全球的金融资源还是需要寻找出路,中国这一类实体经济运行良好、金融体系又没有受到危机重创的国家一定会成为世界金融资源集聚的地方。

  第二,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滞后,除了制度原因之外,金融人才的短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前面逻辑相同的是,只要金融资源开始往中国集聚,金融人才在中国的集聚也不成问题。况且这几年,在华尔街就业的中国留学生队伍也较为可观,归国服务指日可待。

  第三,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类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大家一定会认真总结危机的原因以及危机的防范,未来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将更为理性,全球金融体系的建设会进一步弥补旧体系的缺失,使其相对完善,各国协调机制也将有可能被逐步建立起来,全球治理结构在金融领域将有一个基本雏形出现。中国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教训和防范的总结,建立较为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0635.html

更多阅读

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 新技术 新机会 新格局

“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4月7日,近百位浙商和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及专家齐聚一堂,就光伏产业未来的走势以及浙商未来的机会,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交流。“我估计,就光伏产业而言,中国可能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然而,人类对于能源

第37节: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5)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大约持续了四年,它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倒退到了1908~1909年的水平,很多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30%~50%,那这次金融危机,如果按照格林斯潘说的,比上次还

第36节: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4)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金融危机实际上证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生命力,这本书虽然是他一百五十年前写的,但他的论断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在他之后多少人都希望能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像凯恩斯,他也看到了这个问题,

声明:《全面从严治党解读 全面解读金融危机》为网友感谢有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