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中国人独创的餐具。用筷子吃饭,不仅结束了人类用手抓食的历史,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洗礼,筷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随相伴,逐渐由简单的就餐工具演变为可以使用、馈赠、研究、欣赏、收藏的艺术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但筷子的这种文化性与艺术性,跟现在人们常用的一次性筷子水火不容。至少可以这样说,目前这些以木材为材料,不卫生或故意不卫生的一次性筷子,是对筷子文化的亵渎和背叛。
这么说,显得我对一次性筷子很有偏见。其实恰恰相反,我在日本电影里第一次看到一次性筷子和餐盒时,很为日本人对餐具的改革兴奋过一阵,以为我一向懒得刷筷子洗碗。
大概就是因为使用方便,一次性筷子后来又传到中国港澳台地区。不过,这东西在中国大陆的流行,却是因为一场病毒传染。
1988年的1月,上海有人生食了不干净的毛蚶而感染上甲型肝炎,又在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一场来势凶猛的甲肝病毒在沪上持续蔓延了三个月,感染者近30万,死亡11人。由于当时的信息极不透明,满街的传闻和流言引起全国性的恐慌。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除了宣传预防甲肝的知识,不少单位还给职工发放消毒液。而餐饮业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将原来为食客提供的筷子改为一次性筷子,而且国营饭馆还向顾客收取一分钱的筷子钱。
终于用上一次性筷子了,酷爱下馆子的我当时还有点兴奋。可是,不用不知道,用了才知道,这东西实在是不怎么好用。究竟怎么不好用,相信用过传统筷子又用过一次性筷子的人都知道。
说回来,一次性筷子在中国大陆的流行是为了大众卫生。在当年甲肝大爆发的危急时刻,一次性筷子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能知道的是,一次性筷子非但越来越不卫生了。在许多中小餐馆后来不再对一次性筷子收费,并且成了唯一提供给食客的筷子后,某些餐馆为了节约成本,专门采购小作坊生产的一次性筷子,而那些小作坊老板为了提高利润,竟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无视一次性筷子的卫生标准及工艺要求,给到中小餐馆的就餐者造成诸多健康隐患。其中,由于生产的一次性筷子需经过硫磺熏蒸、双氧水漂白、滑石粉打磨等化学处理,将严重损害长期使用者的呼吸功能、消化功能。
问题还不止如此,有资料说,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
除了使用方便,一次性筷子几乎一无是处,但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性措施,各地餐饮业还在大量使用。对此,无奈的消费者也只能各想奇招,尽可能减少一次性筷子对自己的伤害。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将一次性筷子放在茶水里浸泡,这法子充其量也就是心里安慰,没听说浸在木纹里的硫磺、双氧水和滑石粉能用水泡出来的,所以,要想阻止一次性筷子可能带来的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
可恶的一次性筷子为什么还在大行其道?
依我说,可恶的不是一次性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