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绩效系统



 用百度搜索了下“利益相关者 绩效考核”,不少文章谈到这个绩效逻辑,可能我有点孤陋寡闻了,之前也看过不少绩效考核的资料,但确实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无论怎样对于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应该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我一样也是绩效迷茫中的“盲流”,这些盲流的思路确实应该拓宽一些。

  其实平衡记分卡也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明确化,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绩效系统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企业提出要求,自然也就包括了股东的短期财务利益,公共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益,还有企业雇员的短期长期利益,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绩效要求,在这样的系统要求下,企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企业应该怎样保证呢?本身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是对企业整体的考核,再把这些指标继续展开深入,就应该可以形成对企业方方面面的考核系统,当然这只是狭隘地找到了企业应该做到的“考核点”,但离整个绩效系统还很远,没有深入的研究,以后因为我的趣向也不在这里,也就不会再继续深入了,只能是抛砖引玉而已。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绩效系统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这个团体或个人既可能是你公司内部的(如员工),也可能是你公司外部的(如供应商、竞争对手等等)。

  大多数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可分类如下:

  所有者和股东 银行和其它债权人 供应商

  购买者和顾客 广告商 管理人员

  雇员 工会 竞争对手

  地方及国家政府 管制者 媒体

  公众利益群体 政党及宗教群体 军队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否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企业的在设定自己的绩效目标时,应该考虑到那些对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其原因是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你的组织,他们对你公司的发展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本节发电厂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你只追求经济效益,不关注公众利益的时候,利益相关者就会影响你,直至你停产整顿!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平衡计分卡已经开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设置绩效指标,Kaplan和Norton后来也强调关注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1963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的戏,斯坦佛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他们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虽然这样的界定是非常狭义的,但毕竟使人们认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拓宽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然而,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解释无法得到实证研究或者是令人信服的结论。布莱尔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并在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所有权与控制》一书中指出,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股东只是拥有有限的责任,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和其他人,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布莱尔认为因为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这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分享公司利益也就有了依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2524.html

更多阅读

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案例

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是分析那些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和组织,主要包括银行、客户、供应商、股东、员工和工会等。利益相关者既不能完全算是外部环境,也不是企业内部问题,但却对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浅谈企业流程管理中的流程再造管理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一、相关理论综述(一)企业流程含义企业流程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有序集合。在传统的职能分工模式下,整个流程被各部门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片段,无人对整个流程负责,导致流程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2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返回首页  关于龙源  客服中心 用户名 密码忘记密码我的阅览室 投稿中心 荐稿中心 热点专题 名家名作 主编访谈  期刊主页->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1期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王 凯 黎友焕共2页 [1][2]字号

企业文化:理论的荒谬导致实践的荒唐

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行动,荒谬的理论导致荒唐的实践。为什么企业文化建设总是变味?现在是到了认真反思检讨理论的时候了。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企业文化什么都是:理念,愿景,核心价值观,制度,形象。企业文化也什么都不是。一

企业战略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核心逻辑分析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来源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因此,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了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竞争的范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国界的

声明:《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绩效系统》为网友平凡的向日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