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培训时,总喜欢请大家参与一个活动,就我提出的“最具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请大家现场举手提炼理念,之后在就大家提出的理念进行“全民公决”时,大家几乎毫无二致地选择了“企业与员工共成长”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理念。在企业管理的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哪家企业的领导不希望员工好好进步,也没有哪一个员工声称自己不想进步。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告诉我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却永远是少数人。没有成功的很多人,更多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总是更多地将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外部世界。
在和一些员工谈到成长的主体性时,有一个小伙子说:“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是的,我承认他说的是对的。因为从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看,在权威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许许多多的企业管理者们,并没有将员工的成长真正当一回事。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将员工视为工具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说,虽然每家企业都强调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动力,但是并没有真正将员工的发展和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或者目的之一。这也就是许多员工“看破红尘”和逐步“沉沦”的原因。 但是,在承认“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正确的同时,现实员工成长的问题又不得不让我们说出另外一句话,那就是:“如果你没有想到你要怎样,你就永远无法怎样!”不是吗?为什么一同入职的员工,在几年后就拉开了差距?为什么在有的人还沉溺于好单位、好待遇的好日子时,已经有人在积极思考自己未来应该怎么样了?为什么有的人不待扬鞭自奋蹄,而有的人千呼万唤“不”出来?为什么在表情木然的听众中,你总能发现几张让你欣慰和感激的笑脸?这一切都使得我们思考,在员工成长过程中,来自组织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你积极的主体性认知和持续的、自我激励式的行动,成功能够达到吗?此外,即便组织支持你了,组织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对你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和持续性有多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 几年前,有人在大肆鼓吹《士兵突击》时我就说过,许三多式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你想想,为了将他由一个不合格的“孬种”士兵变成一个所谓“兵王”,组织提供了多大的支持?在现实的企业中,哪个企业、哪个人有这样多的耐心?谁愿意付出这样大的成本?尤其是在优秀人才“鱼贯而入”的情况下,你愿意这样选择?除非你是许三多他爹!而且,你还得是一个好爹!“不抛弃、不放弃”,理念自然很好,但是在企业,谁要像培养许三多一样培养员工,你趁早关门洗洗睡得了。 现实中,除了来自组织的因素外,阻碍员工主体性进步的自身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没有目标,也没有想法,甚至由于“聪明”而产生了相反的想法;第二,没有目标,也没有积极地关注身边积极的事情,找到自己虽然没有目标但是可以努力去做的事情;第三,有目标,有方向,但是过度自卑或者过度自尊,对于达成目标存在怀疑情绪和犹豫,或者对于达成目标要付出的努力和其它作为不认同;第四,有目标,也在努力,但是无法坚持和坚守,无法自主地和持续地自我驱动;第五,有目标,但是过于远大,或者过于狂妄,无法和自身的现实情况对接,总是无法融入现实的“俗事”和“俗人”中,好高骛远,总是生出“生不逢时”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