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台湾区负责人:挑战解决问题的哲学



最近几个月,简立峰接下了Google台湾区负责人的重任,一般人视为艰难的挑战,对简立峰来说,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像撑杆跳过一个障碍之后,不会满于现状,而会把下次的跳跃目标再提高3公分……。

简立峰有三个头衔:台湾大学资讯工程系教授、Google台湾区总经理兼研究所所长,以及Problem Solver(问题解决者)。最后一个头衔,是朋友和家人给的,但却是简立峰从国中一年级就发展出来的「专业」。

 

因为国文老师长期生病,13岁的简立峰被老师指定「代课」教同学国文,还要帮老师出题目、改考卷:上大学后,他帮同学恶补,解决可能被退学的问题;毕业的后的第一份工作,他在补习班当老师,解决学生「考不上研究所」的问题;到大学任教后,他解决学生「论文写不出来」和「生涯规划」的问题。

 

30多年来,简立峰一直都在从事「解决学习问题」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别人的问题,并给予建议。「我希望当他们走出我办公室的门,至少会往正确的方向走。」

 

◎解决问题前,先了解对方的「人」与「事」

资讯工程学系有堂课叫「系统分析」,教的就是如何设计程序,解决客户的问题。这门专业把解决问题大致分成6个步骤:搜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执行与评鉴。然而,大家都知道基本流程,却无法为他人解决问题的背后原因,简立峰认为在于「不能了解对方」。

 

「了解」有两个层次:要了解对方这个「人」,需要「敏感」的人格特质。人有百百种,但共通性其实很多;就像搜寻引擎一样,20%的网页信息,通常就能满足80%使用者的需求。一般人可以透过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周遭的人与事,了解人性与世事的细微处,而变得敏感。

 

其次,要了解对方求助的「事」,则需要宽广的知识领域。简立峰是少数没有国外文凭而成为中研院研究员的少数、更是非美国名校毕业而成为Google员工的第一人。简立峰的特殊「血统」,使他一路走来都没有背景相同的同侪,「同侪是知识的来源,就像一面墙,可以回音。我的发展比较孤独,所以要自己找一面墙,学习怎么把问题解决。」简立峰说,没有充满挫折的学习过程,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同时考量「人」与「事」的变因,才能找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简立峰喜欢问寻求解答的「苦主」一连串的问题,来找出这些变因。有些人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有些人是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有些人则是因为家庭背景使他的性向被定型,所以要能区分这些差异,才会知道他思考上的困难点。

 

◎把大问题拆解成数个小问题,再找适合的人来解决 

即使目前场景转到企业组织中,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了解他人的想法」。

 

简立峰的敏戚到了Google,变成很大的优点。当初他一个人被丢到Google总部一个礼拜,公司除了给他「Google台湾负责人」的头衔,要他把Google搬来台湾之外,其他什么帮手都没给,全靠自己。千头万绪,简立峰必须立刻找出哪些人是能帮他建立台湾Google的关键人物。在总部那一个礼拜,他认识了好几百人,「当别人向我介绍,这是谁、从事什么业务,我就要在三、五分钟内判断出来,他能不能帮我。」

 

 Google台湾区负责人:挑战解决问题的哲学

简立峰会先跟这个陌生人聊起台湾,看他有没有感觉;没有凤觉,就把话题放大到中国市场;再没有感觉,就放大到亚洲市场,「万一再没有感觉,就拜拜!因为这个人帮不了你,你也叫不动他! 」接下来,他务实并有效率地把这一群人分类:关心亚洲市场的人,让他帮忙到亚洲层级的事务;关心中国市场的,让他帮忙到中国市场的层级;关心台湾市场的,就让他帮忙到台湾市场的层级。简立峰已找出具备不同专长的并愿意帮忙的同事,帮他建立法务、咨询、采购、技术等十几个办公部门。

 

当初建立Google台湾时简立峰每天都要花近10个小时面试,不断地从面试者的眼神、表情与语言中,了解对方的喜好、个性与目的,但他也要了解数百位面试者的专业领域与闲暇嗜好,才能产生真正投机的对话,找出适合的员工。他也特别请美国Google的台湾员工帮他做初步筛选,没有文化隔阂,他们才能客观地评量台湾面试者的优劣。

 

面试了上百位顶尖软件工作者,简立峰发现,多数面试者的知识面都不够宽。「我觉得是教育的问题,我们教的是知识,而不是解决自己周遭的问题」,简立峰观察,新西兰幼儿园教小孩的是怎么用传真机、怎么打电话,但亚洲其他地区的幼儿园教的却是怎么算数学,「教小孩很多技术,其实比解10题数学有用,因为解了10题数学,你会的还是只有数学。」

 

◎不懂就多问,没得问就用「想象」来弥补

从中研院、微软,到Google,简立峰解决问题方程式只有一种:把一个大间题拆解成很多小问题,再找适合的人来对应解决这些小问题,把它们各个击破。问题拆得愈细,就愈容易解决。

 

要把一个大间题拆解地面面俱到,需要广泛地搜集信息,用知识和经验来分析。简立峰认为,信息搜集不全,往往来自人们的主观,因为大家往往较重视书面等实体信息,「但是我比较关心人,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写下来的比较少,放在脑袋里的比较多,所以你必须问,把别人隐藏的信息挖出来! 」

 

然而学无止境,问不到也没遇过的事,简立峰用「想象」来弥补。「你可以一次想三步、五步、十步的时候,做选择就没有那么难,难是难在你不知道有那么多可以分析的环节。」所以,对于没做过的事,想清楚就变得格外重要,得时时在生活上「看别人的故事,学自己的经验」。

 

一般人通常是从「错」或从「做」中学,认为只要去做就会想清楚。但心思细腻的简立峰并不同意这种方法,「如果那件事不复杂,可以这样做。但管理一个组织,有问题是不能随便抛出来的,这是一种对人心的伤害,否则方法找到了,人也跑了。」简立峰每隔一段时间,会在纸上写下目前面对的问题,再拉线、画箭头,把事情因果串联起来,之后做事就会更有效率。

 

问题拆解后,最终仍需要人来解决。所以,「了解问题不如了解人重要,」简立峰说,Google的组织扁平,主管很少,就是因为Google相信,在解决问题的流程中,主管远不如员工清楚自己适合在哪个位置,让员工自己决定他想做的项目,反而能让项目完成得特别快。

 

简立峰认为,在解决问题这方面,他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决策,而是带动员工思考。他觉得,带着一群人一起解决问题,就像带着一群人探险,大家有个共同目标,却不知道能不能走到,所以需要一个人指引方向,随时告诉大家,现在走到哪里了。同样地,「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但他懂得组织信息,每讨论几个问题,就做个分析、结论,让大家更清楚状况,丢更多想法进来,」这就像是大家先用信息搭起骨架后,主管用小结论建好平台,大家再接着在这个平台上搭骨架,一层层筑起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

 

◎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就是不要制造问题

简立峰有个「撑杆跳哲学」: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像撑杆跳过一个障碍之后,他不会满于现状,而会把下次的跳跃目标再提高几公分。「昨天成功的事,昨天高兴就好。但是你如果一直记得昨天跳多高,今天要再跳高3公分就会很难。」

 

既然很会帮别人解决问题,简立峰也应该很会为自己解决问题,「我工作上很多问题,但是生活上的问题很少。我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就是不要制造问题,」简立峰开朗地大笑。

 

他举个例子,塞车时你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但是却发现搭错车,你的情绪能在多久之内平复?「我可以在一秒钟内立刻把情绪收回来! 」简立峰瞪大眼睛解释,「这已经没解了。所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因为唯一的解法就在自己身上。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你怎么控制别人? 」

 

简立峰冷静理性的个性,很早就显露端倪。当年他联考失利,考上私立大学,当其它人忙着用「重考」解决问题时,他选择接受结果。「我觉得重考对我父母不公平,因为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我考不好,有心理负担。你如果让别人觉得这是个问题,别人就会认真把它当个问题,这样就更难解了。」因为充分了自己,让简立峰轻松解决生涯规划的问题;不顺利的求学过程,没人施舍鱼给简立峰,这让他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做了支保固一辈子的钓竿。

 

把一个大间题拆解成很多小问题,再找适合的人来对应解决这些小问题,把它们各个击破。但问题拆解后,最终仍需要人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流程中,主管远不如员工清楚自己适合在哪个位置,让员工自己决定他想做的项目,反而能让项目完成得特别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3166.html

更多阅读

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和一般步骤 解决问题的七个步骤

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总会遇到无数的问题与困难。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将是事件结果的关键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思考一个问题,让其结果与我们所希望的结局一致,或几乎相同呢?思维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是问题解决的活动过

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 教学问题解决案例

5月11日,在大兴二小参加了“北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我区两位教师做了两节课,都是解决问题方面的内容。不评价课的好坏,我觉得选择的内容是可取的,具有挑战性。解决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很受重视,课改以后,我个人感觉,整个体系遭

如何解决文化差异 解决问题的文化才是好文化

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搞好企业经营。   什么是企业经营?企业经营就是解决问题。   企业文化的任务是什么?是服务于企业经营。   什么是好的企业文化?解决问题的文化才是好文化。   离开企业经营实际问题,

声明:《Google台湾区负责人:挑战解决问题的哲学》为网友心的憧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