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听说某个著名职业经理人又跳槽离职,另谋高就了。
不管是前段时间离开google的李开复,还是新近离开《财经》杂志的胡舒立,SOHO中国的运营总裁(COO)苏鑫出去创业,老潘多次挽留,并在博客上表示“希望你半年之内能再回来,我们等着你。”
其实职业经理人离职,在任何时代都不稀奇,毕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企业的人才流失原本就是正常的,但本人总是感觉在人员离职之类的事件上,特别是在彼此已经比较熟识,合作习惯了的基础上,企业方面所受到的损失比个人高出许多,不管是在人才培养、人才断层角度还是从机构内部的地震而言,都是难以计量的损失。
毕竟螺丝钉到了任何一台类似的机器上,也照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相反能够像一台复杂的机器,缺了某些曾经运转良好的螺丝钉也能正常运转的成熟企业原本就很少。
但奇怪的是,专家与媒体也好、坊间的纷纭也罢,都口径一致地对离职的职业经理人持关怀甚至怜惜的态度,都是在责备曾经成就了那个从本质上明星职业经理人的机构,并对机构进行口诛笔伐。丝毫不考虑那个机构为那个离职的特定经理人提供了多少资源。而企业从人才流失事情上所蒙受的损失,却被忽略不计了。
——想来这也有充足的理由。
首先,个人相对机构总是弱势群体。
任何职业经理人,即使他再大牌,甚至成为行业内的一面旗帜,相对于机构而言都是弱势群体,人们宁愿相信,他们肯定是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企业过河拆桥,或者是遭遇排挤才沦落到被迫出走的结局的。因为常理而言,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也不会舍得离开那个曾经对栽培自己有恩的机构的。
其次,尽管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但人才与机构之间原本就没有平等过。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把企业不断地把企业推上新的高度,维系着企业的生命,人才把自己的时光与生命献给了企业,所得到的却总是忍辱负重,受累不讨好,这对员工,即使是明星职业经理人而言,都难免会造成心理不平衡。
第三、发表评论的人,很多时候都是从某个特定角度理性的选择,并非真实意思表示。
任何发表评论的人,大体都难以摆脱其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因而在站队方面,肯定要有鲜明的立场,否则就很难得到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同。即使是代表东家与投资人的角度说话,都要隐身地说、隐讳地说,毕竟以后还是要用上团队,为自己的团队补充人马的。
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达盛昌的崔鸣十对乔致墉与心腹孙茂才施离间之计,崔鸣十不仅给孙茂才包养妓女,而且表示“不要说每年3000两银子,就是给3万两,相对于你为乔家做的贡献,也不算多”。
那个孙茂才原本内心觑觐乔家的产业,对乔致墉奉为亲娘的大嫂,而最终在被乔致墉赶出来后,孙茂才投奔达盛昌,那个曾经把他吹捧上了天的崔鸣十,在他真心表达了走投无路之后投奔想法之后,当即把他赶了出来,并讽刺地说“是你成就了乔家,还是乔家成就了你?”
这么多年,你让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银子!
但我们还是需要从多角度(至少也要从管理者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任何时候,企业都会认为人才难得,就如在根本就没有想要一样东西,肯定是赞不绝口;但让他掏钱去买的时候,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毕竟“褒贬是买主”,只有通过找茬,把所有的缺点都摆出来之后,才用最低的成本收购到手。
每个职业经理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是机构成就了你,还是你成就了机构?!
机构就相当于是经理人的娘家,即使离职之后,都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现实情况是,那些已经决心要离开企业的人,是否并不着急为自己找后路,并依然有心思心无旁骛地去为企业“卖命”,就是很值得质疑的事情了。
常规的情况恐怕是在职位上的最后一天,即使再有善始善终的优良品质,对东家的不满都会在实际行为与市场运营的细节上有所折扣。假如不在暗中盗取企业的核心资源,或者在另起炉灶的时候使用,或者干脆出卖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就算是企业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