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比如,你花了500元钱买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可是,就在你要前往音乐厅的时候,发现你刚刚买的一张价值500元的电话卡丢了,这时候,你还去不去听音乐会?实验证明,大多数的人表示还会照常去听音乐会。
现在,情况稍微发生了变化,就在你要前往音乐厅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门票丢了,如果音乐厅还有门票可以出售,你愿意再花500元继续去听音乐会吗?有趣的实验结果是,大部分的人选择了放弃。
事实的情况是,无论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的门票,从损失的金钱上来看都是500元,可是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呢?
塞勒认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很多个不同的“帐户”,比如,音乐会、足球赛帐户,衣服帐户,餐饮帐户,旅游帐户等,所以,电话卡丢失了,它不会影响人们在音乐会方面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的人仍然选择了去听音乐会;但是,音乐会门票丢失了,人们再花500元购买门票,意味着增加了音乐会帐户的支出,所以,很多人觉得花了1000元听一场音乐会是不划算的。
心理帐户是用心理学、行为学研究经济学发现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者假定,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两个帐户:一个是经济学帐户,一个是心理帐户。在经济学帐户里,每一块钱只要绝对量相同都是可以替代的;而在心理帐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人们会根据它们从何处来,往何处花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心理帐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三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由于人们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同样是100元钱,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辛苦挣来的100元钱和路边捡来的100元钱是不一样的。比如,人们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放在一个“帐户”里,而把公司发的年终奖金放在另外一个“帐户”里。一个工薪族一般不会从自己的工资卡上,取出500元来购买自己心仪已久的一条领带,但是,如果是自己的股票赚了,或者公司发了的季度奖金或提成,则他们会很容易从中拿出500元来进行类似的消费。
由此,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公司的薪酬福利与奖金计划的改革。固定的薪酬早已被员工纳入了一个不变的帐户,给一个员工加薪或者整体加薪只能起到短暂的激励作用。同样的薪酬支出,如果改变支出方法,比如加大绩效工资或奖金的比例,就能起到持续的更大的激励作用。所以,一个1000元的激励并不等于两个500元激励的相加,尽管它们在数量上是等值的。这也就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赌徒的口袋永远是空的”这种说法,因为,赌博者总是把赢来的钱放在了飞来的横财,所以会继续投入,直到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