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八章集市新生(2)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3) 西部地区。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也反映在集市上。西部除了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山区、塬区和牧区的集市仍然是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交换场所。1994年,较大集市甘肃秦安小商品市场销售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小百货,小五金和塑料制品。它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和运输业,年成交额1.2亿人民币。秦安集市上60%的商业户资金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每天进出14 000人,加工专业户达到500多户。西部还有著名的甘肃临夏州的皮毛集市,新疆哈密的水果集市和喀什等地的民族商品集市。西部另有三类集市:场矿企业附近的小集市,山区定期的集市,俗称“草皮街”,以及边境贸易集市。

商化小城镇的发展

作为传统的地域经济实体和地方政治统治中心,中国古代的城镇有两种类型:县或县以上所在地。宋朝后,历代王朝设县,县政府所在地就是镇,是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地区设镇,如江西景德镇,是全国陶瓷商业中心。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为全国丝绸商业中心,古代人称盛泽“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边疆军事要地设镇,戍兵囤需。这类城镇主要在西南和西北。

中国城镇历来很繁荣。建国后前几年,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利,内外交流。”经过三四年的经济恢复,国家实行单一计划经济,在农村全面进行合作化。这样一来,城市人不可以经商,农民不可以买卖,把集市交换的两头——城市商人和农村的农民卡死了,古老的小城镇逐渐失去了光泽。从60年代开始,近20年来,进入中国的城镇有如走进美国200年前尚未开发的西部小镇,除县政府盖了几栋砖房,街面几家供销社,原来仅有的店铺当了宿舍,整个城镇没有一户民营商店和手工业作坊。直到1980年,小城镇才开始恢复生气,少量的农副产品在城市的集市上买卖,农民成为城镇里极活跃的分子,农村和城镇小部分大胆的居民一步一步试着跑单帮,那是当时中国城镇的一大特点。

1881年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第一次提出“小城镇、大城市”的主张,对推动乡镇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3年,胡耀邦看到费老的文章,感叹道:只有费老这样的学者才能有这样的观察力。1978年国家统计全国建制镇2 850个。1993年公布全国建制镇已发展到14 558个,国家承认的城镇有一定标准,要经过一定程序的批准,才能成为建制镇。未经批准的还有40 000多个。所以全国在15年内共增加了11 608个建制镇,是前所未有的发展。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八章集市新生(2)
全国10 000多个城镇有一部分是由个体民企建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省绍兴县(现称市)个体民企集资在大桥镇建造了一个轻纺城,专销纺织品。河北的个体私营建造了白沟镇。还有一些也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关。浙江省瑞安县的龙港乡原是一个小渔村,人们生活贫苦而单调。80年代中期,这里的经济发展得相当快,农民企业主便算计怎么能把成本降低,取得更多的信息。他们开始集资了1亿2千万人民币造了龙港镇。到1995年,已经投入共4亿人民币,集中了当地的个体工商户和民企近千家。龙港乡建镇一开始就有规划:商店、商场、修理业、学校设置齐全,加工厂设在镇郊,居民3万~4万人,劳动力全部就业,还雇有江西来的打工者。1993年全镇工业产值10亿元人民币。龙港镇今日的风貌和格局实际上是小城市水平了。

城镇集中了个体工商户、民企和乡镇企业,在东南沿海,还有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原因是那里提供了比较廉价的生产要素:资金、劳动力和土地,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等企业必需的硬件条件。社会服务部门和信息业、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部门和职业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商业条件。

珠江三角洲农业人口转入城镇后,留在农村的人口约占农业总人口的30%,农民除了种粮食外,还养殖海鲜品、种植花木,一个农户年收入至少5万人民币。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沿海的农民也向海产养殖业发展,那里有无数养殖大户。中西部地区乡村有自己的特有资源,增产粮食,又开发特有资源,致富的道路已经开辟出来,致富的人大批涌现,民(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中西部广大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预示着农村富裕的前景。

农村实现现代化,实际上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小城镇的出现,意味着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小城镇的发展为农业调整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多年前,个体民(私)营经济发端于农村,多数农民由于文化和外界知识有限,经营能力有限,只能就近利用廉价的资源发展副业,然后在集市和县城经商,并就近转入市场稀缺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城乡户籍制限制了个体工商户、民企迈进大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这种非国有体制就近成长促使了集市和小城镇的繁荣。在技术和资金缺乏的农村,农民从农业转移出来,除到大城市和沿海打工外,想进入大城市开店设厂,成本太高。一般农业户,即使能力出类拔萃,开始也是办不到的。而就地劳动积累,利用资源,通过积累,兴办民企,逐渐转向小城镇是自然的趋势。农村的个体工商户、民企、乡镇企业与农村有天然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依靠这一特殊的社会和自然因素发展起来,带有很强的社区经济、县城经济的特点。少数发展壮大的民企,市场扩大到邻省或更大地区,形成了跨省的公司和集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4513.html

更多阅读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十章机制更新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仔细观察便发现城市居民所从事的职业呈现出新的变动,有从事股票买卖的股民,有房地产或贸易经营者和经纪人。新颖的产品和项目大部分是由个体工商户、民企和三资企业或自由职业者开发经营的。与此同时,国家正在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九章打破垄断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现称发改委)——计划经济的首要执行部门坐落在北京西城的钓鱼台国宾馆对面,琉璃瓦大屋顶和灰白瓷实的墙体,内外部结构都呈现着苏式和中式建筑的结合,形象地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民(私)营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八章集市新生(1)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1994年,全国集市贸易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额的37.2%,它既是古老的商品市场,又是现代市场经济开始时的初级商品市场。几十年来,农村集市不但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可以说是超级市场的雏形。沿海的集市非常

声明:《《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八章集市新生(2)》为网友丅秒瞬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