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导读(3)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1953年10月15日,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问题”,即扩大国有制,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这样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结果,不到3年,社会主义改造就基本完成,我国大陆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被“消灭”了。1956年,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了改组改革,主要内容是改组、合并工业企业,调整商业网,并根据国家的需要,统一调配各企业的设备、资金、技术和劳动力。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我国进行了更大规模、更深入的经济改组。经过这次大改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1956年我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只剩下16万人。1956年9月,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这样的——在工商业经济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这是在新形势下明确了个体经营的地位。在此以后,国家注意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个体工商业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又发展到104万人。在“文革”期间,极左思潮达到登峰造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被看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而被大加批判,并被名正言顺地当做“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在“四人帮”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错误口号下,个体工商业不断遭受打击并被砍掉。到1976年个体工商业濒临被“砍光”,全国只剩18万人。到了1978年,全国个体劳动者只有14万人,个体经济已丧失了合法地位。

   有关“民营”与“私营”的概念之争

民营经济的概念可谓是中国理论界的独创。改革开放后,就像“待业”“下岗”作为“失业”的某种遁词或委婉语,甚至文字游戏一样,“民营经济”的用法,在政治上是一种心有余悸的结果。近来,国家和理论界勇于正视现实,在一定范围内明确使用了“失业”一词。“民(私)营经济”的用法也是如此。在各种关于民营经济的定义中,一般都包括个体和民(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概念的出现,可以说是个体和民(私)营经济发展的一种延伸。也有的人愿意用更有弹性的一种否定构架“非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的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不过在1942年,毛泽东在其《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就曾这样提到:“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60页)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1988年宪法修改时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企暂行条例》。

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与个体和私营经济相关的各种经济形式不断出现,如果仅仅提个体和私营经济则包容不了相关的经济成分。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人们对个体和私营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www.aihuau.com|60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导读(3)
笔者认为“民营”是对“国营”而言,是一种经营方式的不同。“私营”或干脆说“私有”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属性来界定的,可以说既非公有,那么就一定是私有。任何在这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或灰色地带,如国有民营、集体所有制、“挂靠制”等,是由产权不分明所造成,只是中国在一定历史阶段所特有和暂时的现象。从现代西方的所有制看,私有可以是个人私有、家庭私有、极少数人的私有、集体的私有,也可以是某上市公司全体股民的私有,其中包括拥有本公司股份的职员的私有。当然,这种散户股民的私有,并无决策和管理的权力,但有投票决定董事会的权利。从广义来说,“个体经济”也是“私营经济”的一种形式,一种在量化上经营规模较小的经济,即由雇工比率、资本大小、生产多寡等标准来判定,二者是从属而非并列的关系。

从我国特定的法律角度说,国家有关企业登记管理规定,工商管理局对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的登记管理,一般按自然人和法人两大类进行:前者包括个体企业和合伙企业,后者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联营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在所有的这些企业登记形式中,没有民营经济的组织形式。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曾明确规定,今后一律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 (私营经济)的说法,而不用“民企”(民营经济)的说法。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口径,私营企业分为个体工商户和民企两部分。

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2001年11月在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提到:“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国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提到:“直到十五大之后,民营经济才与中国经济真正融为一体,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从体制外放进了体制内,不再是异己,现在成了自家人。”这两位专家仅将民营经济归为个体和私营经济两种形式。在法学专家曹思源看来,民营经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党的十五大明确的说法也是个体私营经济,而根本没有民营经济这一说。民营经济的本质就是个体、私营企业(以下简称私企),也有人认为就是私营经济。在我国,私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私企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广义的私企还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以私人资本为主的企业组织。为避免太多的争论,本书采用民(私)营经济这一说法。

   当代民(私)营经济的现状

从1993年到2003年,民企数量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28.87%。截至2004年上半年,民企已达到334万户,从业人员超过4 700万人。调查结果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民企注册资本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48.41%,从业人员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27.72%。2003年的民企产值比1989年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47.15%。2003年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则比1989年增长了近56倍,年均增长49.51%。在总量增加的同时,民企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03年底,民企户平均从业人员14.3人,比2001年增长了6.88%。2003年民企户年均注册资本达117万元,比2001年增长了24%。中国非公有经济发展迅猛。全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已高达1/3,中国城镇七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从农村转移出的七成以上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就业。2004年,中国民企全年出口额首次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 116 0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8.6%,增幅分别超过国企和外资企业57%和近2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4549.html

更多阅读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十章机制更新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仔细观察便发现城市居民所从事的职业呈现出新的变动,有从事股票买卖的股民,有房地产或贸易经营者和经纪人。新颖的产品和项目大部分是由个体工商户、民企和三资企业或自由职业者开发经营的。与此同时,国家正在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九章打破垄断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现称发改委)——计划经济的首要执行部门坐落在北京西城的钓鱼台国宾馆对面,琉璃瓦大屋顶和灰白瓷实的墙体,内外部结构都呈现着苏式和中式建筑的结合,形象地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民(私)营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第二篇第八章集市新生(1)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1994年,全国集市贸易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额的37.2%,它既是古老的商品市场,又是现代市场经济开始时的初级商品市场。几十年来,农村集市不但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可以说是超级市场的雏形。沿海的集市非常

声明:《《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导读(3)》为网友奋斗赎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