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 伦理哲学 《汉学菁华》第十二章中国的伦理哲学(1)



……

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的扬子努力调和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它们各自都包含着重要的真理,但都不是全部的真理。人性在具有仁爱之情感和向善之良心的同时,也还存有变态的欲望和选择恶的意志。因此,人性既邪恶又善良,每一个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其复杂性,可按照大多数人所陶冶的品格种类分为君子和小人。

在这场重大的争论中,孟子一方赢得了胜利。上述后两位作者的作品被打入禁书之列。而那位人性本善的提倡者,则由于他为儒教增加了一个新的教义,或者说阐发了儒教中一个隐而不显的学说,因而被尊为帝国圣贤中的“亚圣”。中国童蒙读物《三字经》一开头就表达了这一条教义:“人之初,性本善。”但尽管在民族信条中增加了这个内容,舜的那句古老格言还是受到了遵从。一位真正的儒教徒在画罪孽的谱系图时,仍然会把人心看做邪恶的根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经典的权威注释者朱熹发明了一套理论,它听起来有点像柏拉图关于邪恶之源的说明。它显然吸纳了上述三种主要的理论体系:根据第一种理论,它声称要证明人性本善,然而它又承认人性中有一些恶的因素,这就与另一种理论相通——因此它事实上是像第三种理论,认为人性具有善恶混杂的特质。朱熹在《大学》的注释中说: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⑥

“道心”的源泉是“太和元气”,“人心”则是由于受“五行厉气”的影响而造成的。人的道德质量取决于主要受太和元气还是五行厉气的影响,人们被相应地分为三个等级。用通行的话来讲:上智者生而知之,普通人学而知之,下愚者困而不学。

|www.aihuau.com|6

有关人性的这种公认的学说并不像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会对人们接受基督教教义时构成严重的障碍,尽管有理由担心,它可能会改变基督教神学的面貌。那些坦率而富有思想的人们将会在《圣经》中发现有关人性这一主题的一种完整的观念,而中国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只不过是些支离破碎的说法。在原始而纯洁的状态下,它给人们一种天赋的和原本完美无瑕的本性。就良心的至高无上性来说,它承认了一个人们主要赖以支持其学说的事实;关于人性因罪孽而堕落,它给出了在人们的良心中可以得到大量证明的一系列事实;而在对道德败坏进行修正和振兴的计划中,它能够激起希望并满足理性。

性善论虽然受到了关于事实的一种片面观点的支持,但它似乎更多是出于权宜之计而被提出来的。孟子斥责告子的理论,说它对于道德的起因来讲是有害的。孟子无疑会以为,使得人们相信他们被赋予了一种高尚的本性是激励他们去行善的最佳方法。在缺乏天启的情况下,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但虽然信仰自己是一种强烈的动机,信仰上帝的动机则更为强烈;而虽然认为人具有高贵的本性,只需根据其丰富的天性去发展这种高贵本性的看法是崇高的;还有一种看法更加崇高,即堕落的人在努力争取恢复其神圣本质时,必须满怀恐惧和战栗地工作,因为上帝与他同在。

我称之为“美德图”(中文原文是“操存图”)的第三幅图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所知的善的各种形式。这幅图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编排,所有德行被分为五类,每一类子项都被安排在一个母项的德行下面。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有四大美德,但分类模式上的差别并不意味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没有到位。中国人并不因为把一天分成十二时辰而不是二十四小时而遗漏了哪部分时间,他们也没有因以二十八星宿而不是十二宫来计算黄道带而划定了更大范围的星空。这种分类是任意的,西塞罗以四种美德涵盖了美德的全部领域,而中国的道学家却确定了五种德行。

然而,在一篇正式的论文里,定义或解释或许可以弥补命名或编排的不足,用来表示基本美德的名词并非对大众的心灵毫无影响。在这方面,中国人自有其优势。他们表示基本美德的名词是仁、义、礼⑦、智、信。柏拉图和西塞罗所使用的名词则是正义、审慎、勇毅、节制。相比较而言,审慎与智大概可以相同,尽管前者更局限于为自己利益考虑的方面。节制与礼,就各自的社会体系来解释也是相同的——从拉丁语的角度来看,人是指个人,但中国则把人看做社会中的一员。西塞罗将前者界定为,以及一种遵守礼节的意识或者是爱秩序,意思恰恰和中国人赋予后者的意思一样。在欧洲的语言习惯中,勇毅最主要是用来描述军人的特征,而在较早的时候,用来描述这种特征的古希腊语名词是(善德),后来这个词泛指整个美德领域。随社会的进步,勇毅这种美德被迫让位于正义而居于仆从的位置。希腊和罗马的伦理学家都断言,假如不被视为一种正义的事业,无论多么勇敢,都只能称做鲁莽。因此,他们把勇毅当做一种基本的美德是不正确的。中国人将它放在隶属于义的地位,显示出他们更具有辨别力。他们用了两个词来表示这种美德,即“直”和“勇”。和前者有关并解释其意思的一句箴言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顺理而行,不阿比;安分守命,不苟求。”⑧附在后者下面的训谕是:“见善必为,知过必改,富贵不淫,贫贱不移。”这种关于道德勇气、真正勇毅的观念,是多么高尚啊!

 逻辑哲学 伦理哲学 《汉学菁华》第十二章中国的伦理哲学(1)
仁和信在西方的异教的道德体系中是较为次要的,但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却都被提升至主要的位置。事实上,中国人道德的整体风格与基督教精神是一致的,⑨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基本美德的命名和顺序上看得很清楚。仁爱带领人们走上努力与人为善这条积极的道路,正义紧随其后,使仁爱的践履有章可循,智慧将两者昭明于世;诚信赋予通往成功所必需的稳定;礼,或一种遵守礼节的意识,让一切行为举止都适应万事,以达到和谐,从而完成一个辉煌的圆圈。一个人身上如果具有所有这些质量的话,他确实可以被称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totus teres atque rotundus)。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4592.html

更多阅读

鞑靼人 《汉学菁华》第二十一章古代中国的鞑靼人(2)

这位好朋友不是别人,正是伟大的中国史家司马迁。由于为李陵所谓的叛国罪辩护,他触犯了一条残暴的法令,这位史家为了活命,只能选择接受给人带来屈辱的腐刑。[11]据他自己所说,这样做并非他偷生怕死,而仅仅是为了能争取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生

俄罗斯鞑靼人 《汉学菁华》第二十一章古代中国的鞑靼人(1)

构成中国本土北部疆界的长城展示出部族之间的战争。在蒙古高原的边缘上绵延一千五百英里,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表现为一种地理特征,即地球表面的一个醒目标记。它像一条巨蟒一般在山峦的顶部曲折蜿蜒,用埃默森的话来说,正可谓——在中国的

声明:《逻辑哲学 伦理哲学 《汉学菁华》第十二章中国的伦理哲学(1)》为网友爱与傲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