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十一陵 《汉学菁华》第十一章“三教”或中国的三大宗教
中国人的宗教经验值得悉心研究。早在远古时期,他们就脱离了先祖世系①,而且几千年来与人类大家庭中的其他支裔鲜有交流。因此,我们可以相当精确地探知构成最早中华思想遗产的那些概念,并追溯那些原始信仰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或蜕变。在其漫长历史的中途,中国人从印度输入了一种外来的宗教体系,最终完成了中国三大宗教的教义。在中国人的宗教经验中,各个主要的宗教体系都经历了充分的检验。竞技场所的广袤,以及实验所持续时间的漫长,均使得这些宗教的发展臻至完美的境界。由于这些实验是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并且是在一种高水平的智力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的中国人在思想观念和实践上均奉行多神教和偶像崇拜。这种现象在每一个方面都会引起一名外国旅行家的注意。在搭乘舢板上岸时,他会在船上发现一个小神龛,里面供奉着一尊河神的神像,也可能是财神或者观音菩萨。他会看到矗立于山崖之上的宝塔和坐落在幽谷深处的寺庙,那如画的美景令他如痴如醉;还有,当他走进一个小镇时,看到那儿城隍庙和文昌阁的规模或华丽,便会令他惊讶不已。一沓沓冥钱在烟花爆竹的噼啪声中当街焚烧,和尚们敲打着木鱼,抑扬顿挫地诵经念佛,哀伤的调子在空气中弥漫;在蜿蜒狭窄的巷道上,求雨的行列鱼贯而行,人们肩上抬着雨神龙王的银色模拟像。外国旅行家被告知,这些庙宇、偶像和象征都与“三教”有关。在偶像崇拜这一点上,三种宗教如出一辙。他打听了一下,当地究竟有没有哪个比其他教派更为开明,更富有哲理性的宗教,曾对盛行一时的迷信提出过抗议,但他的努力都白费了。然而,在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民间各种稀奇古怪的迷信过程中,他开始发现一种深沉而真实的宗教情感的蛛丝马迹,这种宗教情感与任何一种大众膜拜对象都没有联系——那就是对天的崇拜,相信在可见的天上,存在着一种冥冥的力量,后者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奖善惩恶。这种令人敬畏却又不可知的存在被人格化地称做“老天爷”,而不是“天父”,后者表达了一种兼有慈爱和威严的基督教观念。这位“老天爷”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时光老人”——或被冠以其他各式各样的称谓。他虽被举世公认,但只是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受到祈求和祭祀。有些人每逢除夕时节会向这位支配世间万物的大神(Great power)献上感恩祭品,有些人每晚都会在天井里焚香一炷;在婚礼上,所有等级的人都在供奉五种崇拜对象的牌位前向为首的天鞠躬致敬。②若是指责中国人忘恩负义,不去敬奉他们赖以生存的神,他们就会众口一词地回答说:“我们不祭拜上天,并非是忘恩负义,而是出于敬畏之情。它是多么伟大呵,我们哪有资格去祭拜呢?只有皇帝才配得上在祭天的祭坛上放置贡品。”依照这种宗教情感,作为人民最高祭司和中间人的皇帝才能在北京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www.aihuau.com|60天坛矗立于京师外城的南门之内,四周森林密布,林中的寂静肃穆从未被碌碌尘世的喧嚣所打破过。天坛只有唯一的一座大殿,大殿屋顶上覆盖碧蓝色的瓦片,象征着天穹的形状和颜色。天坛里面没有神像,隆重的祭天仪式并不是在那座殿里举行,而是在大殿前面的一个汉白玉祭坛上举行。皇帝每年都驾临此地,以牛作供牲,俯身下拜,祭祀天这位宇宙之神。③这是中国人进行祭祀的最高场所,这位体贴入微的外国来访者认为自己在踏进天坛庭院时,应该脱鞋以示敬意。④因为这里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庸俗偶像崇拜的污染:这座山顶巍然屹立于信仰败坏的狂涛巨澜之上;在这座独一无二的祭坛上,依然留有中国远古信仰的一丝微弱光辉。代表那位无形之神的牌位上刻“皇天上帝”的名字,当我们思忖着中华帝国的皇帝陛下如何在这块牌位前俯身下拜,以及烟气如何从他的燔祭牺牲上袅袅升起时,我们的思绪不可抑制地回到塞勒姆国王充当“至尊上帝之祭司”的时光。中国人的文献和制度并不像印度人和希伯来人的那样,到处布满上帝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在中国早期典籍却被非常清晰地得到了表达,这实在让我们感到惊奇,并同时惋惜它最终在这个民族的心灵中只留下如此微弱的印象。据中国史书记载,音乐的发明是为了赞美“上帝”。对帝位的争议须诉诸“上帝”的裁断。他是万国之仲裁者,虽以仁慈护佑万民,但也会因人间的罪孽而大动肝火。在《易经》里,他被描绘为能使春回大地,使昏睡的自然恢复生机。《礼记》记载古人“祈谷于上帝”,以一头毛色完美无缺的小牛作为供牲,该牛在成为祭品之前还须被圈养三个月。《诗经》主要由公元前八百年至一千年之间的作品所构成,也有年代更为久远的古代作品片断。在这些作品中,上帝被描述为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而善人的灵魂们在他周围来回游荡。在所有这些书里,上帝都没有像古希腊的宙斯那样被贬低得以人的面目出现,同时身上还附有七情六欲。中国古籍中上帝的人格化甚至还比不上希伯来圣经中的耶和华形象。最近乎于以人形来表现的地方是把一只可能是留在某块岩石上的“巨大脚印”说成是上帝的。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在皈依基督教时坚持认为,他们祖先的上帝与基督教要他们崇拜的天主完全是一致的。明朝翰林和内阁大臣徐光启曾上书皇上,为他的新信仰及耶稣会士们进行了有力的辩护,在奏折中他就是这么宣称的。没有必要进而争辩说,早期的中国人根本就不缺乏关于上帝的知识。他们的确不知道上帝就是造物主,但他们承认他在天上永远是最高的主宰,而且既无开端,也无末端。
……
更多阅读
第十九章 弑神之路 《汉学菁华》第十九章中国一所古老的大学
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北京有一所古老的大学,因为即使与之相关的有些建筑常被人们挂在嘴上,但学校本身却几乎没人注意到。事实上,它几乎没有表现出生命的迹象,所以它被忽略并不令人感到奇怪。然而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帝国里,很少有类似的学校
隋唐十八好汉排名 《汉学菁华》第十八章翰林院(4)
在处理事务时,它可以使他福星高照,而且通过钦天监的辛勤工作,它可以使他得到一本指导他如何行动的皇历,后者告诉他何时应该开始或结束某件事,何时可以安全地出门,何时应该谨慎地留在家中。它能帮助他计算未来,并能获取一种“知识媒介”(sci
隋唐十八好汉 《汉学菁华》第十八章翰林院(3)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能够激发西方知识精英自豪感的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们是引导各个领域发展和进步的时代领军人物,在他们中还有一些被一位埃及总督称之为“科学桂冠之王”(les tes couronns de la science),而非“贵族”(p
汉地十八省 《汉学菁华》第十八章翰林院(2)
除了这些犹如时间长河那样源源不断的任务之外,翰林院还为皇帝所有的文学工程提供作者和校勘者。其中有些文学工程堪称浩瀚巨大,可以很肯定地断言,只有那些修筑长城和开挖京杭大运河的人才能够承担这样的工程。中国倘若没有在京师还有
天兴翰林院 《汉学菁华》第十八章翰林院(1)
……欧洲的学术院是在贵族或皇家赞助下自发成立的组织,但翰林院却是一个文官团体和政府组织,也是整个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这个机器的其他部分一样,皇权是它成立的主要动因。它的成员并不是为了热爱学问而试图参加这个组织,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