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外的发现 《汉学菁华》第一章中国人的发现



作为一个历史跟埃及人同样悠久,而因异邦征服造成其连续性被打乱的时间却要短得多的民族,中国人曾经有许多有用的发现这一事实本身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令人感到奇怪的倒是居然没有人肯花一点精力来指出远东古代文明对于西方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西方人所受到的这类影响都可以得到证明。即使在另外一些证据还不是非常充分的情况下,根据排序而得出的推定也是对中国人有利。传播文明的渠道也许并不容易查明,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传播早在有历史记载之前就已经存在,正如大海的潮起潮落享有一个共同的脉搏,以及遥远的海岸线之间有暗流相牵。

也许很难显示中国人具有出众的创新才能,但是像他们那么聪明和注重实际的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可避免地会积累大量的技艺和科学基础知识。他们并不缺乏原创性。当西方人在历史的发端与他们初次相遇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显然是土生土长的。甚至在今天,西方旅行家也会对他所看到的一些中国人所特有的方法感到吃惊。正是这些独特的东西构成了中国人的物质文明。

本书中我们主要是(并非全是)想提醒人们注意这些已经流传到了西方世界的发现和发明。

 第一章 意外的发现 《汉学菁华》第一章中国人的发现
《聊斋志异》这部成书于大约两百年前的通俗故事集的作者描述了一种可以把口述的信息带到远方去的管子,人们只需取下管子上的封条,便可以听到这些话语的声音。我并不是想通过支持蒋先生,来反对爱迪生作为留声机发明者的说法。他对于这种管子的说明太少,也过于模糊,肯定通不过美国专利局的检验。正如其他国家的文学中许多预测未来的暗示那样,上述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描述似乎只是指明了人们对于这一需求的意识,而不是为了想要显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将抛开想象,只列举那些具有坚实基础的东西,并且在证实了中国人具有在两三个重要领域的发现之后,再简略介绍一下他们在不那么熟悉的科学领域的成就。

火药与印刷术一起被詹姆斯.麦金托什爵士视为是抵御野蛮民族再次入侵的保证。在我看来,火药应该算是中国人的发明。英国人、德国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都在争夺这一荣誉,它们各自独立做出这一发现,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硫黄、硝石和炭粉等火药的成分,炼金术士们一直都在使用,所以这种化学混合体的爆炸力终究会被发现,即使是偶然发现——尤其是火药中的这些成分并不需要固定的比例搭配。最早碰上这种机遇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他们是最早涉足炼金术①这个领域的。

|www.aihuau.com|40

……

几乎可以肯定,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是受到了中国也存在类似印刷术这一看法的影响。印刷术在中国已经发明了七百多年,中国人并不像谷登堡和福斯图斯那样,需要偷偷地干,而是将印刷术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工业。印刷术的起源非常神奇。有一位暴君下决心要铲除儒家的教义,他烧掉了圣人所写下的书籍。这些书籍部分是通过凭记忆而复原的,部分是依靠偷藏在一座院墙里,而且是有瑕疵的文本来进行修复的。唐太宗(公元627年)决心不让这个神圣的遗产再被焚毁,所以他让人把所有这些经书都铭刻成了碑文。这个碑林依然存在。在西安府,人们还可以看到承载这些碑文的一百七十块花岗岩石碑,它们的另一套现代复制品保存在北京的国子监。

这套御刻的碑文完成之后,人们就想通过拓片的方法使全国各地的文人都可以看到这些经典。这就是印刷术。在随后的一千年当中,中国印刷术的形式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木板取代了石板,凸起的阳文取代了凹下去的阴文。页面从黑色变成了白色,但还是采用软刷子来进行拓片,并没有采用印刷机。

从发明雕版印刷开始到采用可以分开的活字来印刷,并没有相隔很长的时间,但是中国人没有以此取代原始的印刷方法,他们没有幸运地发现那种被用来制作“印刷工铅字”的合金材料。没有必要去假设中国的木活字、铜活字和陶瓷活字曾经流传到美因茨④,只需作为陶瓷花瓶包装的一小张印刷字纸或是一匹丝绸就足以向谷登堡暗示整个活字印刷术的细节了。

顾名思义,陶瓷的生产技艺源于中国,迄今“陶瓷”这个词在英文中仍然意味“中国的器皿”。⑤

丝绸的生产也是同样的情况。丝绸的名称跟中国虽说有点区别,但“silk”(丝绸)这个词显然是从拉丁语中指中国人的“Seres”一词演变而来的,因为它的形容词“sericum”去掉后缀就成了“serie”(“silk”),即中国货。我不需要进一步争辩说“ser”就是中文中“蚕”的发音,尽管这种说法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在造纸方面,中国人不仅仅比我们要先进得多,而且在用木头来生产纸浆这一特定技艺上也走在了西方人的前面。纸在中国是公元纪年的初期发明的,在此前的许多个世纪里,中国人的书籍是用铁笔的尖端将文字刻在竹片上的竹简。

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也许是一种内在的保守性使得中国人不愿意改变他们祖先所定下的方法。

同样的评论也可以用于中国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索上。在中国本土一直发育不良和发育畸形的思想观念,在一个更为宜人的环境中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炼金术,后者在西方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将贱金属变成黄金的目标。但是在它的发明地中国,它仍然是一门神秘的技艺,充满了中世纪的各种迷信。

除此之外,西方没有一门其他的科学是仰仗中国的,但是有许多门科学在中国已经开展的时候,欧洲仍然处于一个蛮荒的状态。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460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外交 《汉学菁华》第二十三章古代中国的外交(2)

……在依次访问了赵国、韩国和魏国的宫廷之后,苏秦又接着往东去访问了齐国的宫廷,向每一位诸侯都通报了他有关联合防御的计划,并且从他们每一个人那儿都得到了参加结盟的保证,条件是其他五个诸侯国也要参加。再往南,就是作为中华帝国南

古代外交 《汉学菁华》第二十三章古代中国的外交(1)

国际外交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门新的艺术,但却是一门他们能显示出色天才的艺术。从我们即将要进入的调查来看,我们认为它将会表明,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只是一门失传艺术的重新振兴——这是他们可以宣称先于任何现存国家而创建的一门艺术。

鞑靼人 《汉学菁华》第二十一章古代中国的鞑靼人(2)

这位好朋友不是别人,正是伟大的中国史家司马迁。由于为李陵所谓的叛国罪辩护,他触犯了一条残暴的法令,这位史家为了活命,只能选择接受给人带来屈辱的腐刑。[11]据他自己所说,这样做并非他偷生怕死,而仅仅是为了能争取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生

俄罗斯鞑靼人 《汉学菁华》第二十一章古代中国的鞑靼人(1)

构成中国本土北部疆界的长城展示出部族之间的战争。在蒙古高原的边缘上绵延一千五百英里,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表现为一种地理特征,即地球表面的一个醒目标记。它像一条巨蟒一般在山峦的顶部曲折蜿蜒,用埃默森的话来说,正可谓——在中国的

声明:《第一章 意外的发现 《汉学菁华》第一章中国人的发现》为网友至尊无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