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十三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十三章之13.4 日本文化的特质
日本文化的渊源美国一位企业家曾说过,美国在和日本的竞争中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商场上的胜负可以看做是文化竞争的结果。美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而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它们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文化的定义自然有着许多种说法,这里我们不去展开讨论(因为有许多专题研究)。可以肯定地认为,日本的文化是一个近乎宗教式的文化,它的来源十分复杂。其中主要的来源有:儒教、道教、佛教和神教。但是日本对个人宗教信仰没有什么规定,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几个宗教,如一个人可以信仰儒教、道教和佛教。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日本由于这种信仰的自由,它完全可以吸收各种宗教中有用的东西,或者说将各种宗教中对人类发展有用的精华加以吸收并为自己所用,同时又可以摒弃各种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部分,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继承模式,正是这种模式促使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的中心概念是仁、义、礼、智、信,强调天命和做人的道德。它的空间范围虽然是以家为中心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把国也当做家来思考。然而,日本人却把这一概念进行了延伸和升华,把家变为企业和组织,原来的一套儒家理论就变成了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使全体成员具有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因此,在日本,对企业的忠诚就相当于中国人对家的忠诚。日本人对世界的观点具有一种禅的味道,他们把无物的空间看做是有物的。帕恩卡尔(R. Pascale)和艾索思(A. Athos)在他们的《日本的管理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一书中就谈到日本人和西方人在这一点上的本质区别:“在一处禅院中,园中有几块大石头立在鹅卵石堆成的小池塘中,西方人看到的是石头,日本人却习于注意石头所形成的空间。”(帕恩卡尔、艾索斯:《日本的管理艺术》,黄明坚译,77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日本人非常欣赏老子“水”的学说,讲究以柔克刚,认为水是一种境界。当他们遇到阻碍的时候,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把阻碍炸掉,而是悄悄在周围找出一条路出来,让水可以自行缓缓流泻”。(同上书。)在西方人看来如果不是白的就是黑的,而日本人却可以接受是灰的。这些都说明了日本人对待世界和对待人的一种很特殊的世界观,这是日本文化的特征,是一个接受了世界文化之后又进行了吸收和消化所形成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日本特有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成为日本在市场竞争中叱咤风云的锐利武器。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因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日本是单一民族的社会,结构是同质的,具有国民意识和行为趋于统一的民族习惯;其次,长期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有一种和现代企业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基础;第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改革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第四,日本社会文化的恩耻观,强化了从业人员对集体的“一体感”,为孕育日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五,日本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把这些文化的优良特征融于一体,形成了既有原则又有信条和精神的企业文化;第六,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长期坚持,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最终逐步形成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www.aihuau.com|5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有这样的一些特征:1. 现代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交融。它不论是东方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现代文化,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的我就“拿来”。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体现了团体意识与“和”、“忍”、“信”等观念。
2. 企业的家族化。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雇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是一种亲属式的团结,在企业的决策方面采用的是禀议制,征求各级管理人员意见,以使群体具有亲和感。3. 重视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企业除了对职工进行技术、业务方面的培训外,还十分重视对职工精神方面的培养,使职工牢牢地树立集体共荣、献身企业的观念,把企业置于自己行为的最高位置;4. 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采用各种制度来加强职工的集体观念,使职工有一种归属感,从而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5. 充分发挥群体的优势。提倡企业内部的竞争是一种为企业出力的竞争,鼓励职工在企业中提出包括技术革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提倡一致对外。但是,日本文化的特质决定了当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同样会暴露出它自身的弱点。由于各种交易边界不清楚,尤其是大企业和大银行间的灰色交易,并且这种灰色交易是日本的文化特征所导致的,也是日本文化所提倡和容许的。经济活动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其边界不清楚,进而导致灰色交易的普遍盛行。这些机体的腐败行为最终会吞噬经济成果,容易形成连锁反应,进而引起经济衰退。
更多阅读
西方4第十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之10.1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从现在起,任何国家——也包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要想在经济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接受:世界经济正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国内经济政策只有在加强该国的国际竞争地位,至少是不损害这种国际竞争地位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这也许是变化的世界经
西方供给学派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九章之9.4计算机管理学派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近来,由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管理中已普遍采用计算机。目前发达国家中,应用于企业管理和其他非数值处理的计算机占装机总数的80%以上。在企业管理中采用计算机,是
西方世界劫难4第九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九章之9.3经理角色学派
概 述 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是英文Management Roles Approach的意译。它之所以被人们叫做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于它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他们所讲
西方经济学学派一览表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九章之9.2经验主义学派
概 述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可以划归为这一学派的人很多,其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
西方3第九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九章之9.1权变理论学派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汤姆8226;彼得斯9.1 权变理论学派 概 述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