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劫难4第六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六章之6.5领导行为的研究



在西方,领导行为的研究相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来说,不仅多,而且更为深入,这里将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Z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威廉8226;大内(William Ouchi)提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他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就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他主张以坦白、开放和沟通作为基本的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他专门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对日美两国的企业进行了比较,把领导者个人决策和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这种组织对员工实行短期雇用和快速提拔,要求员工专职专能。这不利于诱发员工的创造精神,易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而日本的组织和这种组织是不一样的。他将日本的组织称为Z型组织,其特点是:

 西方世界劫难4第六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六章之6.5领导行为的研究
(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的制度。

(3)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的人才。

|www.aihuau.com|59

(4)合理过程既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5)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吸收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协商,集思广益,最后由领导者作出决策并承担责任。

(6)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对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大内认为美国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的经验而实行革新,建立民主组织。这种像日本的组织就叫Z组织,这种组织是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

行为科学理论总结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和传统的管理理论相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无疑是一次大的飞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资关系的缓和。可是遗憾的是,科学管理理论忽略了人的感情需求这一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当时现代企业大规模产销活动已经展开,企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这时,要对每个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监督,事实上已不大可行,而且员工的工作标准和工作定额也不易划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企业员工在各自分散的岗位上有效地工作,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而科学管理所倡导的经济刺激和物质激励也出现了效用递减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在美国,罗斯福政府开始对宏观经济实行管制,这使管理学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科学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出现,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为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输入了强大的动力,并成为管理理论的另一块奠基石。

  科学管理学派强调严格管理,认为管得严才能出效率。“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

  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目的在于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整个系统的管理效果,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效果的综合体现。从深层次上来讲,就是对人性的认识深度的外在表现。人是管理过程中问题的问题、关键的关键、根据的根据、原因的原因。社会越发展,环境就变化越快;环境变化越快,人的变化也就越快,对人性的认识也就越困难。从亚当8226;斯密提出经济人的观点开始,经李嘉图的群氓理论对人性研究的补充,到泰勒对人性的深入探讨,都是沿着人的经济行为的轨道开始构建人性大厦的。梅奥的社会人假设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使人们开始从人的社会行为方面进行研究。人是环境的动物,但却不是环境的奴隶,对人性的研究势必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深化。由于人的复杂性,对人性研究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透视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各种行为科学的一些观点,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的行为问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来看待管理问题。它首次提出了管理应该注重对人的研究,从人的因素出发,行为科学对涉及管理中人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对个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的研究、领导行为的研究,等等。这些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不但奠定了管理学进一步发展演进的基础,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行为科学理论的缺点

  然而,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行为科学理论作为对管理问题的系统论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他们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对人和制度、人和组织的结合问题探讨的不多。和古典管理理论一样,行为科学理论对企业发展的环境考虑的不多,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战略高度上看待管理问题。

其次,行为科学家在研究人类行为时,将人类行为的原因的复杂系统,视为是结构间相互依赖且具功能性关系网络,而行为科学家的角色是以“孤立”这些结构来测量行为的原因。因此,行为科学发展出来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具有相当程度的局限性,本身是探究与解释复杂人类行为的特定层面,无法提供一个普遍性的涵盖法则。

行为科学理论的历史贡献

  尽管行为科学理论有以上缺点,但对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经济、管理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1. 行为科学的出现缓和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中的劳资关系。

  2. 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功能,能够使一些不可测量或本身无意义的资料产生意义。行为科学理论不只是对人类行为的摘要性的解释,它也说明了对行为规则的一些想法,使人类的行为可以为人所理解。基本上,行为科学的理论是观看、组织与再现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它加深我们对于人类行为的了解。

  3. 行为科学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行为科学的诞生,使人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很多领域的管理也随之逐渐趋于科学。它的研究和运用,也由最初的企业管理,逐步向各领域延伸。行为科学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带有普遍正确意义的概念。所以它不仅适用于某一个国家,且适用于所有国家;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各类组织,包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管理。

  4. 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仍有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特别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

  (1)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和挖掘人的潜能以及人的动机的研究,认为搞好人的管理是搞好管理的核心,从而强调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对我们搞好企业管理有启发作用。

  (2)行为科学重视人的需要的研究,并强调把满足职工需要与达成组织目标挂起钩来,从需要研究行为,并把其分为物质、精神需要两大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为我们搞好企业管理、调动积极性指出了工作方向。

  (3)行为科学总结个体行为一般规律的公式:B=f(P8226;E),指出人的行为(B)是个体因素(P)与环境因素(E)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为我们分析人的行为提供了一把科学的钥匙,为我们发扬良好行为和抑制拙劣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行为科学中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的动机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并提出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方法,颇有借鉴意义。

  (5)行为科学重视对非正式团体的研究,主张通过引导,把非正式团体作用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企业管理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6)行为科学中的公平理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比较,这对我们每个管理者都有启示,在处理奖酬、分配等问题时应公正、公平、给人以信赖感,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

  (7)行为科学重视对群体规范、士气与凝聚力、群体压力与群众行为等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重视信息反馈和意见的沟通,这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长期以来常被忽视的薄弱环节,需引起注意。

  (8)行为科学中所讲的布莱克和莫顿两人的领导风格理论,从关心生产(任务)和关心职工(人)两个方面来分析领导行为和风格,从而提出一个领导者既要关心生产又要关心职工的理论,这对我们搞好现代企业管理颇有促进作用。

  (9)行为科学在测量方面的种种方法,关于人员培训以及选拔管理人员的评价等,对我们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论怎样,他们的观点已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以及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行为科学本身,仍然在不断的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466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西方世界劫难4第六章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六章之6.5领导行为的研究》为网友怪你没眼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