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款人与使用人的分离使管理学研究者在迷失了客户时,不会受到客户责难的压力,还可以自我安慰,有些研究者心里想:“付款人或其代理人对我的研究成果不否定就行了,同行客户和实践客户是否认可对我没有影响!” 付款人与使用人关系疏远的产品在企业界也存在,如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付款人是各医保机构,使用决策人是医生,使用人是患者。但是,为什么药品生产企业没有出现严重的客户迷失呢?这是因为药品对最终客户(患者)的效果容易进行客观评价(事实检验),通过对比试验就可以客观地评价药品的效果,但是,企业绩效改善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管理学研究成果的贡献难以分离出来进行评估。 4.2 主观原因:研究者的表达方式背离了客户导向
按照客户导向原则,管理学研究者在写学术论文时应该让同行客户看得懂,在写教材或实践类文章时,应该让实践客户看得懂但是,许多管理学研究者写的文章不仅实践客户看不懂,同行客户有时也看不懂。 以向初学者介绍支票、本票、汇票的概念和区别为例,笔者曾经作为需要讲解这些概念的老师,在反复多次阅读专家学者写的概念和区别后,仍然没有搞清楚三者的含义和区别,非专业人员自然更难理解专家学者的高深论述。笔者后来在银行各办理一次支票、本票、汇票业务后,很快就知道了三者的含义和区别。可见,只要如实地向初学者介绍支票、本票、汇票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关键节点,初中生也能够领会三者的含义和区别,这才是客户导向的表达方式。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研究者为了追求所谓前沿性、独创性,故意使用实践客户和同行客户都看不懂的术语,甚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鉴于管理学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不符合实践客户的需要,Markides提出,应培养衔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翻译”,即同时掌握学术语言与实践语言,既能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实践语言,也能将实践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的双料(ambidextrous)教授。 4.3 制度原因:学术评价与激励制度的误导 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把排名位次争夺作为追求的目标,提升排名最快的措施是在高等级学术期刊多发表论文,于是,排名位次目标分解为在高等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评价指标。以期刊等级为核心的量化考核指标形式上具有“可量化、客观性、可比性”,内容上又与大学的总体目标一致,看起来是很好的指标,但是,这驱使研究者把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放在比客户更优先的位置,让研究者的客户迷失更加严重。 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与激励制度规定,论文发表期刊的等级越高,奖励力度越大,而发表期刊等级低的论文没有奖励,或者奖励力度很低。期刊等级越高,越是面向同行客户,远离实践客户,所以,重奖高等级期刊发表论文首先助长了客户倒置型客户迷失。同时,受评价与激励制度的诱导,一大批研究成果从设计到生产,不是为了给同行客户创造价值,更不是为了给实践客户创造价值,而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为了得到奖励。这实际上也助长了抛弃客户型客户迷失。 现行的以期刊等级为核心的评价与激励制度还诱导出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行为。不管论文是否为同行客户或实践客户创造了价值,只要发表出来,就能得到奖励;如果发表不了,还会受到不授予学位(对研究生)、不晋升职称(对教师)、扣发岗位工资等负激励措施的惩处。在客户迷失的情况下,正反两方面的诱导必然驱使具有经济人或理性人倾向的研究者不择手段地发表论文,包括①抄袭;②花钱找人代写论文;③编造或修改数据;④花钱买通期刊“内线”发表关系论文。在这几种学术不端行为中,抄袭是最容易揭发和查实的,后面的3种很难揭发和查实,但问题更严重。 5 管理学研究者客户迷失的出路 客户迷失的客观原因无法改变,主观原因受研究者习惯的影响,难以改变,只能通过学术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来推动研究者走出客户迷失的处境。改革的前提是明确研究成果价值高低的认定标准,然后,要设计与价值认定标准相应的评价指标。 5.1 认清管理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排序 根据客户分类理论,管理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应从实践客户认可度、同行客户认可度两方面进行评价,把研究成果分为4类,见图1。
图1 管理学研究成果价值的2维评价
与前述评价准则一、准则二相对应,4类成果价值高低排序依次是Ⅰ、Ⅱ、Ⅲ、Ⅳ类,在设计考核指标分值时,这4类成果的得分也应依次降低。但是,按照现有学术评价体系,Ⅲ类的考核得分最高,Ⅱ类通常不算成果,或考核得分很低,Ⅰ类不一定能得高分,一部分Ⅰ类成果(如德鲁克的著作)因没有量化模型、参考文献少或其它原因无法在高等级期刊发表,因而考核得分很低。 鉴于现行评价体系依据的价值标准错乱,改革评价体系首先必须在观念上确立“客户优先于专业机构、实践客户优先于同行客户”原则,并在理论上澄清研究成果的价值排序。 5.2 根据研究者的定位进行分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