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发展 家族企业的“转型劫难”



      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仅有约10%的子女具备能够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那么引进职业经理人就显得不可或缺,已经有一批企业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2009年依然是一个多事之年。2009年8月11日,真功夫第二大股东潘宇海委派的“副总经理”与公司总部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揭开了真功夫“股东内讧”的帷幕。此后的9月27日,央视二套《经济与法》栏目以触及法律底线的怪异形式曝出了远东皮革家族的“豪门恩怨”,彻底颠覆了“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

  关于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葡萄牙人的说法最为形象,“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调查显示,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三年。即便是在美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也不容乐观,能够存活到第二代的占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而能够传承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的仅为3%。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大午集团所倡导的“私企立宪”以及美的电器所推行的“去家族化”为迷茫的家族企业带来了鲜活的成功案例。在此,笔者将结合对“大午模式”的评析来探讨家族企业的“整体传承”,并透视家族内讧中的“是非恩怨”。

  大午集团的“私企立宪”

|www.aihuau.com|57

  长期以来,贷款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大顽疾。与其他中小企业一样,创业期的大午集团也面临着资金瓶颈。受融资渠道的制约,民间集资也许是大午集团当初的首选。没成想,2003年5月27日,孙大午被徐水县公安局以“涉嫌非法集资”逮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58天的“牢狱之灾”尽管让孙大午觉得“生存的价值太低了”,但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灾难也迫使孙大午不得不仓促地作出企业传承的决定,对于长子孙萌、侄女刘平来说,这无疑是个重大的考验和历练。忐忑不安的交接使孙大午夫妇陷入了对家族企业体制与制度的沉思。历经一年之久的“上下求索”,被称为“大午模式”的“私营企业君主立宪制”终于宣告诞生。

  也许是受诸多引进职业经理人失败案例的影响,也许更多地是受“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制约,孙大午选择了家族财产的“整体传承”。在孙大午看来,“去家族化”名为打造“公众企业”,实乃“沽名钓誉”。大午集团的“私营企业君主立宪制”由三部分构成 :其一,坚持家族的产权不予分割,采用“整体传承”方式。为此,企业成立监事会,而监事长这个职位只在孙家“世袭”。其二,家族其他成员,以所在岗位享受岗位工资和实现一定比例的分红。其三,重大决策由监事会、董事会、理事会(经理层)的“联席会议”裁定,其中,董事会是决策机构,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而核心领导层由企业全体员工选举产生。

  在孙大午看来,“大午模式”充分吸纳了英、日“君主立宪”制的优点,“监事长”和“选票”犹如“君主”和“民主”构成的“两只脚”,只要能够确保“两只脚”互相协作,靠权力制衡机制和使用优秀人才就能维系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制度约束下,“董事长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对于破解家族企业的传承障碍来说,“大午模式”的贡献值得肯定。但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是,“大午模式”也存在一个软肋——“私企立宪”制的推行是建立在“强权监事长”基础之上的。当孙大午不在时,他的继任者能否像他那样具有一呼百应般的“人格魅力”?答案如若是否定的,那么,“君主”和“民主”两只脚又如何协作一致?但愿“大午模式”能够在不断探索中日趋完善。

  家族企业转型难题

  为规避“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悲剧,一些家族企业在管理专家的指导下,以股权的“公众化”为宗旨,踏上了“去家族化”之路。然而,由“家庭式管理”过渡到“职业经理人管理”并非一帆风顺。当“皮革大王”王敏对“王氏家族”实施“削藩”计划以引入职业经理人时,遭遇到家族成员的强烈抵制,不仅导致职业化管理之梦破灭,而且自己也被家族成员强行送进精神病院。

  无需争辩的是,谁也无法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标准模板”来确保家族企业的基业长青,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引爆“家族内讧”的深层原因来寻找家族企业做“活”做“长”的制度归宿。归结家族企业短命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其蹩脚的商业模式,但更为致命的问题在于,家族企业在“转型期”或“传承期”存在严重的“治理”缺位,致使无序的“家庭式管理”无法向有序的“职业化管理”顺利过渡。

  对于创业期的家族企业而言,要跨越“生死线”,关键在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向市场推出合格的产品。此时,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在“做精产品”这一管理主旨上高度一致。但当企业跨过“生死线”之后,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开始发生偏离。在“职务决定利益”的情况下,之前掩盖在“救亡图存”之下的家族成员利益冲突有了爆发的冲动。

  站在代表企业利益的“领航者”的立场上,要做百年老店,必须实现管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是任何“家族成员”都具有职业化的潜质,那么引进职业经理人就显得不可或缺。不容置疑的是,引进职业经理人,一方面意味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利益的分享。

  但是,在维护家族利益(包括自身利益)的创业元老看来,“领航者”所发动的“职业化之路”存在“动机不纯”之嫌。在真功夫的“股东内讧”中,潘宇海之所以竭力抵制蔡达标引进职业经理人,并不是潘宇海对职业经理人有偏见,而是旨在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再者,对于那些在创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来说,家族企业的转型期也是“领航者”应该向他们兑现利益承诺的“犒赏期”。此时,再让这些已厌倦了“风餐露宿”的功臣为了企业利益而“勒紧裤腰带”,显然令他们难以消受。

  另外,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不管在别的企业里多么“会念经”,在管理基础薄弱的家族企业内一定能体会到“处处碰壁”的尴尬。在远东皮革,“皮革大王”引进的三个空降兵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后,不得不因“未能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而被迫辞职。

  还是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对“去家族化”的火候把控得比较到位。在美的电器推行“去家族化”之前,何享健构建起了股东、董事会、经营团队构成的“三权分立”的经营模式和集权、分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化管理”的基本框架。诚如何享健所说,“只要这些做好,谁接班都对美的影响不大”。资本市场对何享健的自信给予了积极回应,2009年8月27日,在美的电器新一届董事局成员主政第一天,公司股价上涨6.02%。无疑,这是对美的电器“去家族化”成败的最好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家族企业并不必然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尤其是对于创业期的企业来说,“家族制”有着其他企业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管控优势(如快速缔结企业内部信任体系、节约沟通成本等),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企业也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强生、福特、迪斯尼等。但是,要规避“共苦不同甘”的悲剧,无论采用“民主传承”还是“去家族化”,都必须妥善解决“元老退出”难题,并借助于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家庭决策权”与“经理人经营权”的分离。否则,抱着侥幸心理来推行“企业传承”无异于玩火自焚。

 企业转型发展 家族企业的“转型劫难”
  (本文载《董事会》2010年第1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5144.html

更多阅读

转型小微初见成效 小微企业的转型出路

     2012年,小微企业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欧美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亚洲的经济受外部环境拖累,增长有所放缓,加上目前“三高两难”的市场局面(生产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税负高和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小微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1.国外需求减少,国际市场萎缩  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国均受到金融海啸的袭击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疲软不振,国际贸易形势出现逆转。美国、日本、欧盟三大贸易伙伴需求

企业发展路径图 从奥康看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民营企业多数以家族企业的形式存在,家族企业的产权结构与治理模式始终是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关注的话题。  在温州,家族企业的起源是基于本地区人穷地薄的现实,紧紧抓住当时国内卖方市场的形势,把巨大的市场需求与自身较低的

中小企业转型创新之路 中小服装企业的创新之路

  当今,许多小型企业都有同样的毛病-----管理混乱。怎么来改变这种状况呢?企业主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打拼把企业规模从家庭作坊发展到今天的现代企业规模或中型企业规模,但是管理人员还是以前的家庭作坊留下来的元老,资历深文化低,陈

声明:《企业转型发展 家族企业的“转型劫难”》为网友邋遢小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