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00年前的中国营销总体状态是启蒙的话,那么,2000年之后的中国营销总体状态可以概括为“韬光养晦姿态下的补课和快速积累”。
按西方人的观点,中国企业太小(连中国人自豪的海尔也被西方人视为“规模稍大的小企业”),中国企业的底子太薄,中国企业基本不具备进行世界级营销的“资本”和“资格”。
在国家形象和企业实力一直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中国营销一直处于韬光养晦状态。既然是韬光养晦,就要接受一部分心急者和“愤青们”关于“中国营销不作为”的指责,就要接受中国没有企业进入“世界品牌100强”的责难。就如同中国外交的韬光养晦,一些不理解的人向外交部寄钙片一样。
在崛起过程中,中国企业一直坚持走边缘化战略。因为中国企业无法在跨国公司的核心优势领域取得胜利。因此,中国营销的逻辑是:跨国公司会什么,中国企业就学什么,从而与跨国公司接近距离;跨国公司怕什么,中国企业就做什么,从而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这样的竞争逻辑无疑是对的,但很不为社会大众所理解。
在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在通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取得了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跨国公司不具备优势的选购品领域(如家电、普通服装等)取得了成功,对跨国公司占据优势的奢侈品和特殊品实施战略放弃。正是这种“不对称竞争”的营销战略,使中国企业在并不强大的时候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中国营销不断被人鄙视,仅仅是被批评已经是善待了。
然而,多年的蛰伏总有收获。金融危机后,世界突然发现中国企业的真正实力,企业频繁过百亿,逼近千亿,收购外资品牌不再是醒目的新闻。以前,面对可口可乐的强势入侵,中国人惊呼中国饮料业被“水淹七军”;现在,面对中国饮料界的集体强势崛起和饮料业中国元素的走红,该轮到可口可乐惊呼危机了。
该轮到中国了!
10年营销的历程
相比于营销启蒙阶段的激动人心,2000年以后的中国营销似乎泛善可陈。然而,这个阶段恰恰是沉淀和积累的时候。
既然是补课,老师与学生的差距就显而易见。可以说,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好学生。
2000年以来,营销的几乎所有要素都被中国企业极端化地使用过。“标王”是对广告要素的极端使用,“促销依赖症”是对促销要素的极端使用,“价格战”是对价格要素的极端使用,“渠道为王”是对渠道要素的极端使用,“终端拦截”是对终端的极端使用。当几乎所有的营销单要素都被极端使用后,中国营销必然会进入系统营销、整合营销。
2000年以来,中国营销界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重要领域的营销论战,如“渠道驱动VS品牌驱动”、“做销量VS做品牌”、“打价格战VS打价值战”、“专业化VS多元化”、“执行力VS控制力”、“做大VS做强”、“关注对手VS关注消费者”、“市场份额VS利润”、“英雄个人VS英雄企业”、“自主品牌VS国际分工”、“本土模式VS跨国模式”。无论论战的输赢,中国人对营销的理解离营销的本质更近了。
2000年以来,世界主流营销理论几乎无一遗漏地进入中国,掀起一个个高潮。从最初视同《圣经》,到现在以平常心对待。现在,即使出版商卖力炒作,世界最新理论已经难以重复往日的浪潮。在营销图书排行榜,只有教科书《营销管理》能够持续销售。
2000年以来,世界顶级大师们扎堆进入中国“布道”,如出版教科书《营销管理》的科特勒、定位论专家里斯、整合营销传播专家舒尔茨、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中国营销人已经从最初的顶礼膜拜,到现在稀松平常。
2000年以来的10年里,中国渠道的市场重心已经下沉到底,县级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基本营销单元。
2000年以前,中国营销的方向似乎很清楚,每隔一个阶段就会掀起一股新的营销高潮,2000年以后,中国营销已经缺乏潮流,进入了多元方向。自从《销售与市场》2003年发出《终端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后,中国营销一直没有新的潮流。这不是中国营销缺失了方向,恰恰表明中国营销进入了多元、厚重的阶段。
10年营销的成就
往前看,进步似乎很慢;往后看,进步确实惊人。
每年,我们都没有感到中国营销有多么惊人的进步。然而,积累10年,中国营销进步神速,成就惊人。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最近突然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中国营销也是如此。
中国营销成就之一:
崛起世界级的经济规模。学界盛行的从宏观上肯定中国经济,从微观上否定中国营销,于理不通,于事实不符。
2009年,中国GDP将首次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早已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营销成就之二:
国家品牌形象大幅提升。据韩国产业政策研究院研究计算,中国的“国家品牌”2008年度世界排名第七,居美国(9.035万亿美元)、德国(6.2711万亿美元)、英国(3.722万亿美元)、日本(2.9984万亿美元)、法国(2.9093万亿美元)、加拿大(2.0378万亿美元)之后,国家品牌价值达1.8807万亿美元,已经有了足够的国家品牌号召力。
中国营销成就之三:
产业品牌位居世界前列。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2工业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个大类名列第11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
据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研究,中国世界占有率居首的产品种类多达1029种,比德国的866种、美国的651种、意大利的603利和日本的240种还多。中国的产业品牌已经有了很大的知名度。
中国营销成就之四:
企业品牌有了很大提升。尽管中国企业还没有进入“世界品牌100强”,但第四届亚洲品牌盛典公布的亚洲品牌500强中,中国企业共有217家企业入围,占总数的43.4%。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已经有37家入选。
中国营销成就之五:
产品溢价能力和资本赢利能力取得惊人提高。中国企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日前揭晓,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折合成美元为1706亿美元,净利润高出美国500强企业700多亿美元。
中国营销成就之六:中国悄然崛起一批行业内世界最大规模,如中集集团(集装箱世界第一)、格兰仕(微波炉世界产量第一)、双汇(世界肉制品企业产量前三名)
未来10年:营销权力的转移
当一个国家获得世界话语权时,营销话语权也会向这个国家转移。
中国就处于这样一个时刻。未来10年,世界营销话语权将向中国转移。
这样的事情,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发生在日本。日本在企业上的贡献,除了TQC外,几乎没有什么其它的创新之举。然而,因为日本经济的成功,一度掌握了话语权。连一向自视甚高的美国人也开始怀疑自己,赞赏日本。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播放的《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更是把对日本的欣赏高潮。连曾经被欧美视为异类的“终身雇佣”、“年功系列工资”、“企业工会”也被视为日本成功的“三大法宝”。研究日本管理的《Z理论》也成为世界经典管理理论。伴随日本经济成功的质量管理专家美国人戴明也成为世界名人。
什么是话语权?就是当你成功后,人们以你为标杆,以你为价值标准;原来排斥你,现在向你靠近。当日本经济成功后,原来排斥的东西,后来开始欣赏。这就是掌握了话语权。
中国现在就正在逐步掌握这样的话语权,未来10年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营销权力何以转移
每个人都有可能说出警世之言,但只有名人说的话才有资格成为“格言”、“名言”。每个国家都有企业在营销领域作出贡献,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掌握着营销话语权。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中开列了一个领袖的三个条件,即一个大国、一个大的事件、一个杰出的人物。同样,一个国家拥有营销话语权同样需要三个条件,即一个大国、杰出的成就、关键时刻的影响力。
中国无疑是个大国,虽然没有韩国三星那样的大企业,但中国未来对世界营销的话语权无疑将超过韩国。如果不是因为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元素或许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世界金融危机突然放大了中国力量,使得中国在世界几乎所有领域的话语权突然增大。
中国的国家品牌和产业品牌快速崛起
一个完成的品牌链包括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个人品牌。由于中国的国家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强势崛起,给企业品牌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有强大的国家品牌,所以源自美国的东西更容易为世界所接受。
中国GDP踞世界第一,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这些实力构成了中国强大的国家品牌。有强大的国家品牌为后盾,中国名牌将更容易为世界所接受。
产业品牌就是一个国家的优势产业,如“瑞士军刀”、“法国香水”、“意大利服装”、“日本汽车”、“韩国电器”等。每一个产业品牌的崛起,都会带动一个国家企业品牌群的集体崛起。如“日本电器”的品牌伞之下容纳了索尼、松下、三菱、日立等众多品牌。
对于日本、韩国和中国这样的追赶型国家,先形成产业品牌,再形成企业品牌,已经成为一种规律。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市场
由于中国GDP已经居世界第二,中国市场就是世界主流市场,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0%。所以,中国的一举一动就能够影响世界。中国家电下乡对世界家电和IT产业的影响已经举世瞩目。
中国市场成为世界主流市场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名牌未来就是世界名牌。美国是一个很“内向”的国家,其外贸依存度远低于中国,但由于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美国名牌就是世界名牌,美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就代表了世界的主流价值观。
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在有些行业,仅仅国内市场就已经足够崛起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如电信行业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石化行业的“中石化”、“中石油”,银行业的四大银行等。这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由于具备了世界500强的规模,因而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竟然成为世界名牌,这在以往是难以想像的。
中国市场是一个消费价值观独立的大市场
如果中国市场的消费价值观与欧美市场类似,那么中国市场仅仅是欧美市场的延伸而已,就如同澳洲市场是欧美市场的延伸而已。然而,中国是一个东方民族,又是一个大国,是一个相对独立于欧美的大市场。
中国世量的人口,独特的消费价值观,逼得试图改造中国消费者的跨国公司不得不适应中国消费者,甚至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产品,把中国市场视作一个独立的战略性市场。以往,把中国当作亚太市场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现在,把亚太市场当作中国市场的延伸。
营销话语权的征兆
营销话语权的转移是从被过度关注开始的。中国被过度关注始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集体妖魔化。当过度关注成为常态时,就表明话语权正在转移。
任何变化都有征兆,观察征兆需要见微知著。目前,一些反常的现象已经表明了世界对话语权向中国转移时的不安。
中国开始左右世界话题
当中国财长提出建立世界货币时,立即成为世界讨论的重要话题;吉利并购沃尔沃、腾中并购悍马,都在西方世界引起躁动;中国的石油公司在世界上每拿下一块油田,都会让西方世界话题连连;投资世界矿业巨头,无论成败,都是世界级议题;中国收紧稀有金属出口,引来国际关注。这样的现象,以前不曾有过,未来会更多。
国内政策引起世界关注
美国的任何经济政策都会受到世界级关注,中国现在正在受到这样的待遇。“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乡”、“食品安全”等政策都是高度内向的政策,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国内名人成为世界人物
除了世界级政治人物外,国内名人如姚明、巩俐、章子怡、林毅夫受到全世界关注。
国内城市具备世界知名度
中国人对美国城市的了解不止于华盛顿和纽约,多数美国州的首府都有世界知名度,中国的很多城市目前也正在享受这种待遇,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享受世界知名度外,博螯(因举办博螯亚洲论坛而闻名),大连(2009年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西安(2009年举办欧亚经济论坛)等正在拥有世界级知名度。
中国营销影响谁
没有一个国家一开始就拥有世界级的影响力。日本和韩国营销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比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要大得多,这就是影响力的方向。
一个国家取得对世界强国的影响是极其缓慢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就已经腾飞,但至到20世纪80年代才取得世界影响力。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成为经济第一大国,但美国仍然坚定地实行“孤立主义”。二战后,美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强国,但只是到了1956年英法联合干预埃及收回苏伊世运河失败,西方世界才完全接受了美国的领导权。
对中国即使取得营销话语权,西方世界的反应是可以预料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说:西方世界承认中国经济的成就,但不承认成就背后的逻辑。《世界是新的》作者说,西方还没有做好承认中国成就的心理准备,面对中国成就,西方的态度最初是拒绝,然后是愤怒,最后才是承认。
中国营销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小博大”、“快速崛起”,这对于“金砖四国”或者更为广阔的“新兴市场国家”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国家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营销环境,跨国公司的营销逻辑对他们不适用。
如果说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跨国公司的营销目标和营销逻辑是“从雄狮到狮王”的话,那么中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的营销目标和营销逻辑就是“从幼狮到雄狮”。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中国特色的“做品牌与做销量”、“渠道驱动与品牌驱动”的营销论战。
如果说以跨国公司为西方营销是强者的营销,那么,以中国为代表的营销则是弱者的营销,或者说是“弱者成为强者”的营销。中国营销的逻辑和思维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弱者”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才说中国营销是“以小博大”、“快速崛起”。
(本文摘自2009年12月份渠道版之封面专题《中国营销:下一个10年何去何从》,因篇幅原因,仅部分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