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古典理论中引入货币,是为了将真实工资和商品的相对价格转变成我们所观察到的工资和价格,也就是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在新古典理论中,货币与融资和融资行为的关系无足轻重。即使货币是不变量,并且其他价格和价格指数相对于货币单位价值发生变动,根据新古典理论的定义,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不影响收入,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观点,货币仅仅通过促进商品和服务交易来产生收益。因为在新古典的世界中,不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并不能通过拥有货币去抵抗不确定性从而获得主观利益。货币有时候被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因为它是将对商品和服务的控制从一个时间延伸至另一个时间的一种途径。然而,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观点,要使储蓄和投资相等,资本资产是将消费从今天延伸至未来的方式。货币作为储藏手段,与利率为了保证投资与充分就业的储蓄相等而作的调整是相悖的。

在一个使用货币的世界中,用货币支付的价值与按货币收到的价值两者是相等的,买进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卖出它们的价值是相等的。这些证明了任何交易的双方在名义价值上都相等:转移的货币价值与买卖商品、服务或资产的价值都是相等的。为了在构造一个理论时利用恒等式,我们必须要为这个恒等式中的变量建立行为关系。这个恒等式是由费雪相关理论演变而来的交易方程 ,一般形式为MV=PT,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商品数量。在将恒等式转换成货币数量论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假设:1. M由“权威机构”给定;2. V由制度因素决定,比如现存的生产集合与支付习惯;3. P表示物价水平,由货币数量论决定;4. T表示产出,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生产函数(根据该定义,产出O代替交易量T方程也是成立的)决定。如果在货币数量论中加入由收入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由利率决定的储蓄-投资以及产出的消费-投资分配,那么就可以建立一个用于确定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精确理论。“货币中性”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它的意思是,货币除了影响价格水平之外,对其他因素都不产生影响。 因此,在货币数量论中,一般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内生地决定了货币供给函数,但是它忽略了货币由制度因素决定的重要性。在一个货币主要由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的经济中,很多商业企业的融资都涉及货币创造——比如记入银行账簿的债务——和货币减少(destruction)——比如偿还债务。货币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与其创造和减少的过程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但是在货币数量论中,货币供给增加所导致的结果与货币是通过掠夺、企业融资还是政府购买的方式进入经济是没有关系的。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的复杂性质被忽略的程度,这些因素都是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