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英珉:传媒需要梦想

 支英珉:传媒需要梦想


入选理由:筑梦、逐梦,使他在16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梦想少年成长为新锐的传媒经理人。他深谙记者与编辑的不同辛苦,却一样用心锤炼自己;他小试牛刀于《齐鲁晚报》,成功经营门下一系列专刊;今天,他又把行走在报纸生存“钢丝绳”上的《半岛都市报》快速打造为一匹踏浪“黑马”,自己的编辑、管理思想也日渐清晰。风雨一路,支英珉心中的传媒理想依然蔚蓝。

个人简介  支英珉,199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02至2004年山东大学MBA班、新闻学研究生班结业,1993年至1995年9月在信息快报社(现经济观察报社)工作,1995年9月至2005年9月在《齐鲁晚报》工作,先后从事采编、经营管理工作。2003年任职《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经理,2005年9月任职半岛都市报社总经理至今。

 

初涉传媒,记者生涯练身手

    1993年,本已是一家国有企业团委书记的支英珉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信息时报》的记者招聘,这已是他199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企的第二次“不安分”行动。此前,他曾参加山东电视台的招聘,但最终落选。支英珉说,他从小就喜欢做记者,因为做记者可使他对生命保持本色的梦想和追求。为了这种梦想和追逐,他可以积极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挑战、压力等,可以永远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报业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很多报社招聘的大门还没有打开,进报社的大门,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山东济南,《信息快报》无疑是报业市场化和报业改革的一面旗帜,每年以数倍增长的超常速度发展。这张本来挂靠济南科委的名不见经转的小报,抓住了当时企业改革大潮和第三产业兴起的机遇,以科技经济新闻及信息做主打,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涉足了信息技术研发培训、生物制药、机械设备加工制造、电脑办公设备经营等多个行业领域,为中国报业市场化运作创造了全新的模式,在短短几年里便实现日发行量20余万份,年经营收入过亿元。1993年,根据报社事业发展需要,《信息快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经营、创意策划人员,这对从中学时代就一直怀揣记者梦想的支英珉来说,显然是天赐良机。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支英珉如愿圆了自己的“记者梦”,传媒生涯由此开始。

    但支英珉的记者经历却并不如想像中那样顺风顺水,为了拿到好的稿子,偶尔还要经历险境。他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到河北去采访。《信息快报》是一家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初到该报,支英珉到全国各地采访是经常的事。1994年冬,接到紧急采访任务的支英珉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河北省无极县采访。从济南出发,次日清晨4点抵达石家庄火车站,为了能赶上最早的长途客车,支英珉马不停蹄地往汽车站赶,没想到在狭窄阴暗的路段遇到了两名歹徒的抢劫,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遇到如此情况。两名歹徒手持刀子一左一右围绕过来,他有些发懵,但很快就镇静下来,趁两个歹徒大意抽身就跑,两个歹徒随后就追,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个理念,就是拼命奔跑,从来就没有过的爆发速度,那应当是求生本能的激发。”当时他就有一个信念,哪怕是歹徒来个“飞刀”,插到他的后背上,他也要快速奔跑,跑到灯光明亮、有人群的地方。两歹徒追了几十米,看着无望,悻悻地退去。后来才了解到,那段时期,石家庄已经接连发生了几起抢劫杀人案。支英珉说,那一次他能逃出歹徒的袭击,实属幸运。那几年支英珉出差的机会多,有时要乘火车几十小时赶到目的地,有时接连出差二十多天,但他把每次外出采访都当作难得的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在《信息快报》的几年里,他遇到过车祸、被盗和其他各种复杂情况,这使他更有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凭借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和对传媒业的挚爱,支英珉最终风雨无阻地一路走来。

    1995年9月,支英珉成为《齐鲁晚报》的记者,在他看来,这是他传媒生涯的关键一步,因为他站到了一个全新的更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上。

    刚到《齐鲁晚报》,支英珉负责第3版的“都市生活”版面。那时报纸每天只有8个版。作为记者,他主要采访报道商业、家电、通讯及房地产,同时要接听热线每天穿行在都市的大街小巷。那时骑摩托车采访,一年能跑3万多公里。1995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大约2点多钟,支英珉穿着军大衣,踏着三轮车,顶着寒风,行走在济南市的经七路上。刚到一路口,忽然从旁边的一个小胡同里斜杀出一辆机动三轮车,几乎是擦着三轮车的边侧飞速驶过,这让支英珉惊出一身冷汗,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等于捡了“一条命”。原来,这一天是支英珉与他的搭档做体验新闻在“记者贩菜记”的途中。体验新闻策划,要求记者必须有真实感受。一大早,他们要赶到蔬菜批发市场,然后又到农贸市场集市上去卖,或走街串巷叫卖,体会都市生活中一个菜贩子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报道刊发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有很多读者打电话与他沟通并提出许多后续报道的意见,这很让作为记者的支英珉兴奋。当时的体验新闻和记者调查是《齐鲁晚报》的名牌栏目,支英珉和他的同事是其中的主力策划和执行记者。1996年冬天,济南西郊的一栋居民楼在施工时将建筑垃圾堵塞了烟囱通道,致使整栋楼居民无法生炉取暖。为帮助50多户居民的冬季取暖问题,支英珉往返奔波于居民、开发商、建筑商、管理部门之间。大约行程100多公里,为该楼居民解决了烟囱道的建筑垃圾清除问题。冬日的寒风里,一位老人拉着支英珉的手说:“《齐鲁晚报》的记者,就是咱老百姓的记者。”说这话时,那位老人眼里含着泪,支英珉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的确,当一名记者的稿件和奔波能给社会和周围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时,这个记者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支英珉经常这样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怕吃苦,没有太多奢求,如果能够有机会为别人和社会带来一种有益的帮助,就很开心,做一名记者会让我经常有这样的开心感觉。”朴实的话语里透露着支英珉对新闻事业的一种执著追求,也隐含着他的职业梦想。支英珉的梦想在哪里呢?他直言不讳,那时的他就想做一名“名记者”,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呐喊,现在的梦想就是最大化地创造传媒价值,成为对中国传媒业发展有贡献的人。作为主要面向都市平民的报纸,《齐鲁晚报》给了他追逐梦想的机会。在《齐鲁晚报》的几年记者生涯中,支英珉先后参与了多次大型策划报道和深度采访,并有多件作品获奖。这段记者生涯给他的人生注入了激情,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记者职业的酸甜苦辣。

 

小试牛刀,《齐鲁晚报》十年路

    “晚报,晚报,《齐鲁晚报》”。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在济南创刊,自此济南的大街小巷以及大学校园里便有了这样的报纸叫卖声。下午下了班,在回家路上花几分钱买份晚报慢慢成为越来越多济南人的选择。作为山东大众日报社办的一份面向城市市民的报纸,《齐鲁晚报》成为山东报业市场化的一张标牌,让大多老百姓自己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报纸看,这在《齐鲁晚报》创刊前的济南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大多能从单位的办公桌上看到单位订阅的党报(日报),报纸被摆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报摊上叫卖,这对当时还没有报纸阅读习惯的济南人还是件很新鲜的事,于是很多人掏钱买来试读,没想到一读,便与《齐鲁晚报》结下了二十余年的“缘”。经过21年的发展,《齐鲁晚报》已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品牌报媒,也成为山东报业市场影响力最强、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的报纸媒体。从1995年9月到2005年9月,支英珉在该报整整工作了十年。用支的话说,这十年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自己成长最快的十年。十年里支英珉从一名酷爱新闻的记者成长为具有新锐思想的的传媒经理人。

    支英珉原先对《信息快报》有着很深的感情,但后来《信息快报》管理层的矛盾中止了支英珉在该报的发展,由于报社相关产业四分五裂,本已股改后准备上市的企业不但没有踏上报业腾飞的路子,反而因内部矛盾使这张难得的报纸开始走向下坡路。这使已经在报业摸爬滚打了2年多的支英珉开始了对报业发展的新思考,也使支英珉开始不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记者的眼光来看问题。为什么《信息快报》的市场化运作战略很科学,却偏偏步入困境?《齐鲁晚报》的十年给了支英珉最好的答案。

    1998年,《齐鲁晚报》为强化对读者的服务,同时为吸引各行业的读者和广告,先后推出了众多专刊,支英珉一周内负责4个专刊和1个焦点新闻版的编辑,由于版面没有分配专职记者,那时他只好把大量精力投入版面策划组织协调中。在编辑工作中,他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靠策划、统筹和协作,充分调度报社内外的力量才能做出更出色的版面和新闻,于是他提出了敞开大门办专刊的思路,提出了“专家型编辑记者”、“整合资源”、“延伸服务”等理念。编辑岗位工作使支英珉对媒体,尤其是对报纸媒体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其中“房产”、“不夜城”、“视点”版成为支英珉对报纸办报思路创新的突破口。“房产”版是支英珉1997年年底强力要求设立的专刊之一,当时报社内部还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支英珉创办“房产”版的理由很充分。一直奔波在建委系统一线采访的他充分认识到,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给中国城市和市民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不仅可带来百姓关注的目光,而且还可以带来住宅商品化后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必会给传媒房地产广告带来机遇。推出“房产”版既可以吸引读者眼球,又可为报纸培育新的广告增长点、调整广告结构,带来机会,这对报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想法,支英珉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办报模式,那就是编辑从办公室走出来,使报纸版面影响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版面和通讯量的来稿中走出来,深入所在行业调研、走访、熟悉了解,充分策划;使报纸专刊版面的内容也能够立体丰富起来,既为读者提供可读的内容,又为读者提供可用的信息和服务;使报纸充分突出可读可用性,还使报纸影响力1逐步渗透到行业中。1998年,支英珉在“房产”专刊版面的运作上开始了新的探索。3月份他策划成立了“《齐鲁晚报》‘房产’理事会”,将当时济南的近20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纳入理事会成员单位,并推出了论坛。当时在刚刚启动的济南房地产市场引起关注,紧接着他又策划了“济南大型住宅市场调查”,引起市民对住宅市场的高度关注,一个调查收到了3万多封回信,成麻袋的读者反馈透视出百姓对城市住房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刚刚放下调查,支英珉又去北京参观房展。这次去北京,他是有目的的,从媒体上看到北京房展的消息后,支英珉在想,《齐鲁晚报》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为什么不举办房展呢?这样不但为购房者和开发商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还能够给媒体自身带来不错的展位收入和广告收入。北京房展让他大开眼界和思路,于是由《齐鲁晚报》主办的山东首届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于2003年10月在山东工展馆开幕,让人始料未及的是首届山东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取得了巨大成功,近10万人次参观了展会,刚刚接触商品房的市民第一次看到楼盘可以展卖。展会大大提升了《齐鲁晚报》影响力,同时也使《齐鲁晚报》获得展位费、会刊及特刊广告费共50余万元。这对当时的报纸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从那时起,《齐鲁晚报》开始向会展业开拓,此后,房展、车展、教育展等都成为《齐鲁晚报》的品牌展会,现在《齐鲁晚报》每年系列展会的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

    1999年3月,《齐鲁晚报》启动了周末看楼车首发式,有600余名购房者和十几辆大巴分赴各楼盘现场,从此“《齐鲁晚报》周末看楼车”成为济南楼市的一道风景。经过多年的实战,支英珉提出了晚报都市报纸的“经济专刊运营模式”:通过改变传统报纸专刊的办刊思路,使专刊走向市场,走进行业,并成为行业厂商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凸显报纸的可读可用性;对经济专刊编辑记者的要求是 “专家型的复合人才”,即要能够深入到行业和市场中,熟知行业和市场的变化,同时具备能与企业对话的能力;经济专刊不仅能透视区域市场的热点、难点,而且还能为读者和企业提供更多延伸服务,从而使经济专刊成为相应行业交流平台和广告的发布平台,这些经济专刊不仅成为报纸树立行业权威影响力的载体,而且成为报纸渗透到各个行业的触角,为报纸广告创收和广告结构调整带来积极作用;经济专刊不仅承载着报纸影响力提升和为读者服务的功能,而且还成为报纸逐步渗透相关产业并发展相关产业的平台,通过整合市场需求,可使报纸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正是支英珉的这种专刊办刊思路的创新,才使他有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2000年底,支英珉任专门成立的经济专刊部主任,按照自己的构想,支英珉2001年推行了经济专刊的行业工作室运营体系,实施了“主题推广”、“立体营销”、“区域推广”、“活动营销”、“事件营销”、“品牌营销”、“资源整合”等多种手段,使得经济专刊在报纸上迅速活跃起来。2001年,经济专刊部创收3000多万元,2002年创收7000余万元,2003年创收突破1.2亿元,至2005年年创收达到1.8亿元。2004年一场山东住交会,为《齐鲁晚报》带来近800万元的广告费和展位费收入。

    2002年至2004年,支英珉先后在山东大学MBA班和新闻研究生班学习并结业。在这期间,支英珉开始了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大量的实践、考察、交流、调研,支英珉提出了他的“传媒运营”理论体系,并于2005年出版了他的《新传媒帝国》一书。此前他已出版《中国房地产企划案例经典》、《买房、造房、看房》等五部著作,先后撰写80余篇传媒研究业务论文,并在《齐鲁晚报》开设“支言片语”言论专栏。先后被评为“中国房地产主流媒体十大记者”、“中国主流媒体二十大职业经理人”,2003年底支英珉被任命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经理。

    “传媒运营”理论体系是支英珉基于对未来传媒业发展思考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全方位提升传媒品牌影响力,利用市场手段,充分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借助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战略手段,完成传媒的品牌运营、资本运营、产业运营,从而使传媒实现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他指出,“传媒运营的战略目标就是打造集团化的传媒产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传媒产业化发展。传媒运营是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必由之路,2005年应是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开始”。

 

大显身手,“半岛”追逐“蓝色梦想”

    2005年9月18日,支英珉离开他工作了十年的《齐鲁晚报》,来到了青岛,出任《半岛都市报》总经理。《半岛都市报》是由山东大众报业集团1999年在青岛创办的一份子报,虽然《半岛都市报》与《齐鲁晚报》同为大众报业集团的子报,但两张报纸此前的交流甚少。来到青岛后,支英珉感到惊讶,一方面《半岛都市报》的日均发行量在青岛已突破50万份,日均版数80版,广告占版率近60%,广告市场份额达75%以上,年广告收入2亿多元;另一方面来自《半岛都市报》的一系列数字让他震惊:2005年1—8月,《半岛都市报》亏损80万元,现金流不足360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7%,其中银行贷款及原材料欠款高达4亿余元。这一表一里的差异主要来自连续多年的报业恶性竞争。青岛报业市场的恶性竞争使青岛报业市场的盈利空间极小,虽然《半岛都市报》处于领先地位,但这种不惜血本的恶性比拼,使《半岛都市报》处在“危机”边缘,外表的“繁华”、“强大”掩饰着内部的危机,而报纸行走在生存的“钢丝绳”上。

    面对当时的状况,支英珉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压力。《半岛都市报》书写了省级报业集团在地市级办报的成功案例,成为中国都市报快速成长的一匹“黑马”。目前,在山东半岛,《半岛都市报》通过自发、代理、邮发等多渠道发行实现了对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日照、临沂等城市群的覆盖,一个覆盖山东半岛7个城市的发行网络和渠道初具规模。正在形成“6+1”的城市传媒影响力,“1”指中心城市青岛,“6”指青岛的6个周边城市,“6+1”城市群所覆盖区域基本代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最具经济活力和消费力的区域,为《半岛都市报》的成长发展预留了巨大空间。

    但对于该报的发展过程,支英珉却有着更深的感触,他告诉记者,在9年多的发展历程中,《半岛都市报》浓缩了中国报业市场化进程的各种矛盾、困境、挫折、困惑。与其他媒体相比,《半岛都市报》依赖良好的体制、运作机制及创新策略,使报纸能够稳步发展,但在发展的背后,《半岛都市报》也承受了很多的挑战。 2005年9月,根据当时《半岛都市报》在青岛报业市场所处的情况,他配合当时报社的主要领导对《半岛都市报》整体的战略提出了调整,提出“提升品牌、提高品位、提高品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下的读者本位”等办报思路,提出了“从领先到绝对领先”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对报社的广告进行了调整,一方面规范广告管理,倡导公平、公正、开放的广告代理政策;另一方面加强广告营销和专业服务,提出“广告运营”的整体思路,改革了内部考核,强化了策划的考核,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其次,在发行方面,提出了稳步提升发行总量,适度调整读者结构,大力提高发行质量,逐步拓展外埠发行量的思路,从整体战略上提出了稳定发展的战略思路。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半岛都市报》主营收入利润大幅增加,盈利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大大提升,一系列的数字表明,《半岛都市报》已基本实现了2005年所制订的三年战略目标。三年过去,《半岛都市报》已成为高密度覆盖青岛、强力辐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品牌强势媒体。2008年,在经历了报业广告、发行各两次提价的考验后,《半岛都市报》年经营收入6.5亿元,其中广告收入4.2亿元,日均发行量102万份,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的品牌纸媒。在青岛报业市场,《半岛都市报》的广告发行依旧保持75%左右的市场份额,2008年支英珉本人荣获“中国传媒十大经营人物”称号。

    三年多来,支英珉已彻底融入了他的半岛传媒梦里,就像当年在《齐鲁晚报》那样醉心忘我地追求一样,在《半岛都市报》的三年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快节奏地高速运转。虽然有时感觉身心疲惫,但他没有放松对传媒梦想的追逐。在大众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半岛都市报》已被列入“品牌媒体”、“支柱媒体”、“骨干媒体”,《半岛都市报》所在青岛区域报业市场已被列为战略高地,如何做大做强“半岛传媒”成为支英珉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所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对此,支英珉描述了他的“半岛传媒”梦想。在保持青岛报业市场绝对领先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半岛都市报》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通过资本运营、合资、合营或代理实施多媒体运营,打造以《半岛都市报》为核心的立体传媒系;适应传媒“融合”理念下的大传媒时代,发展新媒体,牵手广播、电视、户外,并将已有的网站、杂志升级改造最终实现区域传媒市场的无缝隙覆盖,最终完成以《半岛都市报》为核心的“半岛传媒布局”,拥有区域传媒广告市场的话语权,从而保证传媒的盈利水平。在抓好传媒主业发展的同时,加大传媒品牌运营力度,使传媒的品牌、渠道、受众、客户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创新盈利模式,打造新的盈利平台,最终完成相关产业布局,从而使传媒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以应对多变的广告市场。按照对未来的战略规划,半岛传媒将涉足物流配送、会展调查、房地产营销代理及投资开发、旅游、酒店、教育培训、文化产业园等行业,半岛传媒的利润来源将有40%来自相关产业运营。如今这样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2008年12月30日,以半岛传媒为核心的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山东省已明确将《半岛都市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突破的试点媒体之一。《半岛都市报》借助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背景,将再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支英珉说,他结缘传媒后,深感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无论从事采编还是后来主抓传媒经营,他都会遇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同事,同时总能赶上一些好的市场时机和机遇。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互相启发、协作,于是才有了他个人的进步和成长,说起这些来,他总是心存感激。

    “有了好的平台,才可能有所为!”支英珉经常这样说。他多次表示,永远不会放弃他的传媒梦,不管这条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挑战压力和挫折,他都会坚持,因为他对传媒理想的追求是本色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5681.html

更多阅读

诗集:《把梦想送给大地》全文本

诗集:《把梦想送给大地》(全文本)申海光著目录:(略)序一:梦想:在旧世与今生之间我历来对诗歌写作的长跑者心存敬意。申海光便是这样一位长跑者。在诗歌马拉松的途中,申海光不紧不慢、坚毅执著地向前跑着。虽然同在一座城市生活,但很久以

转发,引自百度“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前言

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前言王小强1991年,邓英淘出版《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时代高潮,售价四元的小册子,精选翔实统计、资料,数学深入,寓言浅出,妙语连珠天大难题: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如日中天;大象肌肉锻炼

2011年作文押题:“生活需要_____”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与范文

2011年作文押题:“生活需要_____”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与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充满无奈。它需要诚信作为基石,需要法律作为准绳,需要责任作为道义,需要乐观作为态度,需要

英达:我和宋丹丹为什么要离婚

英达:我很少见过真正幸福的名人在执导电视喜剧之余,英达也客串主持过不少谈话节目。主持节目对于他来说肯定是易如反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平时就特话密,他说着跟智商有关系,智商高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话多。在他所主持过的节目里,主持了时间

声明:《支英珉:传媒需要梦想》为网友寒江天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