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药品零售业在踌躇、观望中走过了新医改元年之时,去年岁末由商务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的一纸文件,却为过去的一年划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感叹号,让新世纪第2个十年的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充满了变数和希望!
新机会来临
但凡新政出台,业内人士总习惯于讨论其“利多”还是“利空”。流通行业毕竟不同于投机色彩浓郁的股市,很难做利多抑或利空的论断。笔者认为,商务部成为药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这对于药品零售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机会。关键是药店业同仁如何抓住机会,与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良性互动,为中国药品流通行业的振兴,铺就一条更坚实的成长道路。
回首已经走过的十年,中国药品零售业走进了一条“自由成长”的市场化改革道路。
如果说1984年新《药品管理法》只是打破了原来药品流通被政府包办的铁篱,开始尝试市场化,那么在世纪之交由原国家经贸委发动的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则把医药商业完全推向了市场化。一方面,长期以来被束缚的生产力像春天消融的冰河得以迸发,“国营”药房纷纷改制为“民营”的药店,民间资本像催生婆一样,不断造就民营药店的商业神话。中国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由1999年的1350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4699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可否认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强大威力。
就在人们赞叹市场化带来的购药便利和实惠的时候,政府和民众已经在关注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弊病。
——流通环节的混乱、市场监管的乏力,致使药价虚高,以致“看病买药”被视为“新三座大山”之一。
——活跃于流通环节的医药“个代”,自恃掌握了撬开医院药房大门的“金钥匙”,在把中间环节丰厚利润分装进医生和自己腰包的同时,商业贿赂污染了社会空气,甚至成为假劣药品大行其市的温床。
——药品零售业从业准入把关不够严,放任自由资本进入,致使药店企业“散、小、弱、乱”,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难以适应,长此以往,甚至会有影响国民用药安全和产业安全之虞。
国家推动新一轮医改,固然是站在改善民生的高度,但单纯从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行业规范的角度,也能看出最高决策层是在通盘考虑医改棋局。
《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明确由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作为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部门”,由单纯靠“市场”管,到“市场、市长”双管齐下,商务部这个新“婆婆”与一直以来主要承担了质量监管之责的食药监局双双联手,相信就是包括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内的新医改棋局中的重要布局。
理性的回归
商务部门一夜之间成了药店的新“婆婆”,整个行业如何看待和适应这种转变?
首先,不能简单、武断地把政府介入市场管理视为“倒退”。改革年代,最忌讳的就是面对新政表现出悲观和落寞。正如现代经济学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所言,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不仅会导致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发展到完全不必要的程度,而且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性。过去10年,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实践中出现的混乱无序,恰恰为这一论断作了真实的注解。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肯定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宏观的引导和管理。如今的商务主管部门,其施政理念和管理手段,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部”、“经贸委”不可同日而语。相信经过30年的历练,“婆婆”将会更加开明地管理和服务,不会再让“媳妇们”无序竞争。
其次,政府加强行业管理,能够促使产业信息透明和对称,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由于行业管理的薄弱,造成流通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竞争力弱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经营不规范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费用率约为7%及以上,而发达国家只有1%~1.5%。其原因是由于过度竞争、无序竞争而造成的行业集中度过低。如果费用率能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整个行业一年可以增加240亿元的利润。据了解,目前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作为医药流通领域前三强,占据的市场份额在20%左右,而欧美一些国家前三强份额高达90%。
此外,医药流通行业的“地方割据”,也是因为行业主管者的缺位,造成行业信息被企业人为地封闭和堵塞。商务部承担行业管理之责后,肯定会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窘况,解决本轮新医改招标采购中,地方政府对全国性流通企业或民营流通企业恶意排斥的困局。而通过兼并、重组,行业内也将会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企业航母和连锁药店。
第三,疏浚流通渠道,促使非规范的经营主体变身,推动行业新一轮洗牌进程。下一步,商业部将联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大力整治“挂靠经营”、“走票”、“倒买倒卖税票”等违法违规行为。那些赚取了第一桶金的“医药个代”们在政策压力之下,势必选择新的生存之道。其中一部分资金会向下游流动,或参股连锁药店,或者直接投资药店经营。
(作者为北京饮水思源商务咨询工作室首席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