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表明,广东的流通业向来滞后于工业和GDP的增长。从家具产业来看,东莞“重制造轻流通”无疑是该现象中的一个缩影。
在家具制造业中,论江湖地位,东莞当仁不让。然而这样一个制造之都,却始终没有成大气候的专业流通市场。
制造——东莞的个性?
建立大型家具流通市场的想法东莞不是没有。按照兴业国际家具之都总经理梁劲松的说法,早在1996年,他们已经开始筹划建造大型卖场,在东莞制造渐成气候之时,将东莞打造成为东方家具之都。然而这一项目最终于2006年才有付诸现实的可能。
也就是这十年的时间,家具业的商业格局已然发生了巨大改变。
尽管,顺德的会展经济一直无法凝聚,但乐从在2000年左右不断兴建大卖场,已经使原来的棚户式家具街得到重大升级,乐从家具流通市场也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知名度;乐从家具专业市场的模式也在20年间在全国不断复制,出现了苏州蠡口家具市场、成都武侯专业市场,乃至河北香河专业市场。这些由棚户式的家具城、家具街不断升级的专业市场,扮演了早期中国家具业“大流通”的角色,直到吉盛伟邦、红星·美凯龙这些全国连锁“大卖场”的出现。
随后的商业布局进一步发生巨大的分化,一方面红星·美凯龙这种类型的“大卖场”全国扩张,形成制造商布局全国渠道的平台。另一方面,家具“川军”改变思路,越过成都的专业市场,全国范围建立自己的内销渠道网络。而对于曾经在外销黄金年代扮演主力军团的东莞家具制造而言,海外市场的网络主要是透过展会与海外分销商对接。
在这十年间,在珠三角的家具竞争版图上,东莞最大的选择,就是在厚街打造出强大的家具展会。不断变得强大的家具展对接了东莞制造所需要的国内分销和国际分销的渠道。此消彼长,东莞展的强大,相当程度上扮演了一个“流通平台”的功能。
“东莞选择了会展经济,也是由展会带动起了整个家具产业链”,用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的话说,今天所形成的产业格局,事实上也是东莞选择的历史结果。“当一个城市的个性形成以后,就会顺着这种轨迹走下去,路径自然就会与其他城市分开了。”
制造的归制造,流通的归流通
在金融危机中,珠三角的制造业受到重大冲击。很多经济学家由此提出,广东制造业发达,但在流通服务业方面却一直发展有限,政府的机构职能设置基本上也多是倾向于工业导向的。王先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这是工业化前期的做法,广东的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中后期了,应该努力加强流通服务业方面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长大了以后就不能再以小孩的方式对待他。”
王先庆所谓的“工业化前期”,指的是产品供不应求的时期,制造企业完全无需考虑市场,而进入工业化中期,制造业才会开始感受到来自渠道流通方面的压力,“包括东莞的家具业,在工业化前期的时候也是暴利行业,现在只是到了工业化中后期了,产品开始面临销售问题了,自然就应该考虑流通渠道的问题了。”
以顺德的家电制造业为例,在90年代初,顺德家电制造也是暴利行业,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没有将流通渠道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才有了后来国美和苏宁这样的流通企业崛起,掌握了强势“定价权”。
回归家具业,这样的经济规律也会起作用,因为市场变了,产业链中的利益自然也会进行重新组合和分配。
或许有人还在拿东莞和乐从作比较,认为东莞不论在制造上,或是在客户基础上都不输顺德,为何专业市场最终为顺德人独享?
但环顾四周,所谓的大流通商几乎都不从制造基地中产生。当年的国美、苏宁不在顺德,红星·美凯龙、吉盛伟邦也并非来自深圳、东莞等家具制造基地。在产业板块中,制造隶属工业,与生产方式打交道,重在稳健、精细以及对生产流程的掌控;而流通是服务业,需要依靠大胆、浪漫的想象去布局,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重在提供服务。“做制造的不一定会做或能做流通,因为它们的思路、管理模式、经营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王先庆说。
寻求多元化流通
流通业中形成市场的“流”需要很多的条件,比如物流的配合,商业氛围的形成,客户的基础,商圈的引导力度等。商业流通不是一个建筑,不是有了建筑就有了商业,它的特殊性在于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即所谓的商圈。
东莞“重制造轻流通”的个性或许多少与最初政府的导向有关系,但事实上最终的抉择权仍在企业。
其实,“兴业国际家具之都”项目的落实已经足以证明政府对家具产业流通的重视,将制造和流通协调起来,无疑也是东莞政府和企业都迫切需要的,只是现实的情况是,在这个十年之间,中国家具流通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对这个高度的跨越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在王先庆这样长期研究珠三角流通业的专家来看,又有另外的观点。那就是对于企业来说,与其寄望东莞大流通成果的分享,不如通过创新,寻找突破点。除了继续利用展会平台,以及建立能够自主控制的渠道之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别的流通渠道合作取得突破。真正的流通业是“公共的”,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要到达目的地不一定要自己造路,走别人的路也可以。只是在商业社会里,无论走哪条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问题的关键是,企业自己如何去把握利害,衡量得失。
注:本文为《家具time》杂志记者庄旭娜对我进行的专访及登载的部分观念,原文标题为“东莞缘何大流通乏力”,2010年1月22日发表。这里转登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