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闲下来就有负罪感 《不抱怨的法则》第六章摆脱无意义的负罪感之羞愧和抱怨](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31825710643.jpeg)
心理学家妮塔8226;勒特韦克和约瑟夫8226;费拉里把羞耻划归为有社会因素在内的自我意识的情感,认为它是围绕自我感觉作出负面的评价。羞愧感是我们生理特性的根源。从没有语言开始直到语言的形成,这种语言是对自我文化期望的明显模仿。当羞愧与语言联系在一起,词语就具有了激发情绪的能力。我们在孩童时候就听到过让人感到羞愧的责备人的陈词滥调,如:“你真不害臊”、“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坏小子”、“坏女孩”、“你这是怎么了?”、“你太懒了”、“难道你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吗?”、“你真丢人”、“你怎么能这么对我呢?”、“真淘气”。这些带有批评意味的负面言论成了神经敏感人的导火索。在进行了相当多的社会训练之后,人们常常把这些东西固化为个人所有的内在感觉,并把这些自我批评的语言施加在自己身上。忸怩发生在像中国这样有着保守文化的传统家庭中,人们会努力做到遵从传统不让他们的集体或者祖先为之蒙羞。在传统的伊朗家庭中,父母会由于他们自己孩子的行为所带来的羞耻而负责。如果其中一个儿子破产了,那么他父亲有义务为他去还债。这就是为什么保守的文化会倾向于集体的文化: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会同时感受到指责与羞耻。像在美国这样突出个性的文化中,只有个体来承担羞耻所带来的折磨。忸怩削减了这两种文化的指导性。指责与羞耻当然会存在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文化中。一些人认识到这些不利想法,对过去那些羞辱人的指责性套话有了应对的能力,并且会不予评价地加以拒绝。而另有一些人生活在对这些羞耻没有防备的家庭中和不把这些东西作为预防重点的学校里,他们在内心里仍会有非理性的羞耻感,这些羞耻感是他们自己空想出来的或者是受到暗示而引发的。差耻有危害极大的冲击力。那些认为自己给家庭或团体丢脸的日本人的自杀率就是佐证。在那种差耻文化里,羞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几百年来的社会作用,造成了对群荣誉和个人责任很大的道德压力,失败同样会带来很多的羞耻感。然而你没有必要生活在会导致你极度悲伤的羞耻文化中。生活在责备文化中的人对于他们自我价值与成功之间的平衡能力是非常脆弱的。1929年股市崩溃后,丧失了财产的一少部分男人,而不是女人,从华尔街高楼上的窗户跳了下去。对于许多人而言,避免经济破产所带来的指责和羞耻比生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