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在很无辜且根本就没法改变后果的情况下遭到过责备吗?几乎每个读者都可以描述出至少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些人把别人当做自己的替罪羊,他们把抱怨扔给别人时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由,仅仅是因为这些替罪羊们容易受到这些抱怨的伤害而已。安伯尔的情况就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有时候很黑暗的、处于因果抱怨循环下的私人空间。安伯尔打开门,把她的课本放在桌子上,然后走到厨房。在那里,她看见父母正在喝家里自制的啤酒。她的继父一看见她就起身走向她,扬手准备开打,她被吓坏了,一步步后退。她的妈妈说:“我们知道你今天在学校做了错事,这算是给你一个教训。”安伯尔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她做什么了?尽管她什么也想不起来,但她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很坏的人。 抱怨可能来源于不确定的理由,甚至只是某些人头脑中的虚构而已。在父母亲做出有敌意的诡辩之前,安伯尔努力地使自己做得很好而免于惩罚。她双亲不合理的举动,使他们对她的责备完全失去了理智。但是,对一个少年来说,她怎么知道他们的反应是失去理性的呢?幸运的是,一个好心的邻居照顾了她,帮助她认识到她父母拒绝停止酗酒是多么可笑的事情,也使她认识到自身有许多好的品德和修养。相对于目前的境遇来说,让安伯尔和她的生父住在一起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安伯尔搬去和她的生父及继母住在一起,从此逃离了受责备的环境。
![关海祥替罪羊 《不抱怨的法则》第四章打破自责的锁链之不要甘当“替罪羊”](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131993583891.jpeg)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找到潜在的原因。这样,当我们遭到抱怨时,便可以评价自己是否真的该遭抱怨或者仅仅做了替罪羊。当我们发现自己像安伯尔的父母那样抱怨别人的时候,必须检讨自己,并分析自己是否真的做得很正确、很公正,自己有没有搞错对象,是否该在其他地方寻找受责备的目标,或许这目标正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