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的某天,一名美国籍消费者在南京给自己的数字电视一体机办理智能卡时,被广电工作人员拒绝。理由很简单,你不买我的机顶盒,就不给你办智能卡。 老外很郁闷,数字电视一体机已经内置了高清机顶盒,为何非要再买一介机顶盒,才能开通智能卡接受高清电视信号呢。有好事者将此事捅到网上论坛去,随即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们对老外的遭遇同情者众,对老外发飙叫好者多。类似于“老外飙的不是机顶盒,是积怨”的跟帖已经高达数十条。 据说,南京广电部门也很委屈:该老外遇到的困扰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广电系统都是区域管理为主,传播有线数字电视有个加密系统,各地执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广电的规范和江苏的不一样,江苏的又与广东的不一样。因此“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各地广电占地为王,坐地收钱也就成为题中之义。虽然有业内人士透露,即使各地入网要求不同,对数字电视一体机而言,用户只需要更换内置机顶盒内的大卡,再从广电购买当地智能卡就可以解决各地信号加密标准不一样的问题,其给广电系统带来的工作成本甚至微乎其微。 该美国老外的遭遇,不过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畸形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中国高清电视产业的发展规划严重超前,实际操作却是远远落后。窃以为,如果主管部门不能打破樊篱抓紧实施改革,将严重阻碍中国高清电视产业的发展。是改革承担阵痛迎来幸福,还是温水煮青蛙吞下苦果,主政者应当到了断然决定的时候了。

相比之下,过去一个月广东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们也是复杂滋味齐涌心头:一方面备受关注的广东有线数字电视收费政策评估报告出炉,建议维持用户基本收视费保持现有水平不上涨,即每月每户最高收费标准为26.5元。另方面,广东方面硬性规定,数字机顶盒要按照“不盈利”的原则核定终端售价,每台不得超过390元。 在假借听证调研的名义实施涨价阴谋的背景下,数字电视此次收费宣布不上涨,无疑比较难得。但是对于数字电视发展来说,这不过是个“治表”的方式。数字电视改革,还应当有更广阔的市场化空间,比如全面放开机顶盒与数字电视一体机同台竞争的市场、提高数字电视服务质量等等。 现状是,有线运营商为了推增值业务,强推机顶盒模式。但又因为专注于卖机顶盒以致没有精力去发展增值服务,增值业务吸引力不够,消费者自然不愿为此买单。然后,运营商又不得不只靠卖机顶盒与提高收视费来增加收入,整个过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引进市场化。运营商首先放开终端,打破传统单一的市场推广模式,加速让更多市场主体加入高清数字电视推广阵营,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是用机顶盒还是用一体机来收看数字电视。然后,运营商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服务,服务提升了再提价也就顺理成章了,增值服务也自然会有吸引力,运营商和用户也相得益彰。 其实更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向电信运营商学习。要想通过高清机顶盒来推广高清电视,就应该统一标准大规模生产,就像手机那样,运营商只负责卖智能卡,其它终端设备的就交给更多的市场主体来做。期待着2010年数字电视改革不再是死水一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