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比较热闹的新闻是在北京街头,某大妈与一个外国小伙子因为交通纠纷发生了冲突。第一个版本是大妈没事儿忽然倒在了外国小伙子的电动车前,然后一哭二闹三上吊地足足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最终拿走了1800元赔偿;第二个版本是有人拍出视频,发现那个外国小伙子操一口流利的中文,痛骂大妈之余,貌似并不无辜;第三个版本是警察调出当地的监控录像,发现确实是外国小伙子撞了人,而大妈对此很不爽,但也确实不到碰瓷的程度,基本上算是某种意义的赔偿额度纠纷。 我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版的时候,直觉上就觉得此事不对劲儿,所以既没有在微博上转发,也没有做任何评论。您说这是洞悉人心也好、老奸巨猾也罢,多年的媒体以及社会经验告诉我,在北京的大街上碰瓷未必少见,坑老外的商家也所在多有,但要是在监控摄像遍布的北京闹市区摔倒碰瓷讹诈,这位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别说咱这里经常帮老外快速寻找自行车了,就是没这事儿也会“外事无小事”。 事实证明,常识判断总是靠谱的,最后的结果也能证明虽说是强迫老外签订了不平等赔偿协议,毕竟也是老外有错在先,百年耻辱当然不会因为这小小的民间协议而雪,但怎么说也是走上了正路。

我倒是想说说在这第一个版本之后,我们对待此事的舆论与心态。 如您所知,我是通过微博关注此事的。微博这个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即时性表达态度,因为其字数的限制,论据、过程都会简单表述,最容易走出来的观点。在第一个版本出来之后,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丢人丢到外国人身上去了”。这种反应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最近有很多碰瓷事件发生,前两天我在机场扶一位老人上电梯的时候都隐隐不安,怕万一有个一差二错的说不清。社会大环境如此,怕是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 至于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大环境,原因是很复杂的,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讲究道德与自律的社会,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示范效应以及信仰缺失都是源头所在。这里也就不展开说了,想必大家都心里自有一杆秤。 另外一个心理也是很有趣,就是“家丑不可外扬”。如果这个事件第一版本发生在国人之间,大概不会有这么多的感慨。经过了这么多年,无论我们嘴上说自己有多少自信,实际上我们还是很在意友邦人士对我们的看法,而且从来没有把个人的行为与整个社会分开。这么说吧,我们总觉得谁都代表着自己这个群体,一旦干了丢人的事儿,稍有廉耻的都会觉得自己也跟着脸上无光。 东方的集体主义哲学其来有自,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坏事,毕竟一个人群有认同感的情况下,有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但这也造成我们往往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更多的时候使得集体淹没了个人。但咱们这里跟日本那种自觉性很高的集体主义又有所不同,人家是真的当回事儿,咱们这是平常真不当回事儿,只有对着外人出丑了才会想起原来自己也算是这个人群当中的一员。 所以说很多事情其实就是镜子,只要一照马上就知道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这种一波三折的事件,很多人都会直觉地把对于社会、对于自身地位的观感表达出来。有时候我看着这些反应总是在问自己,我们真的是个大国了吗?怎么依然还是如此的对于社会不信任、对于外界观感过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