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蔡建敏的“摇滚情结”让他在柳市的商人群体中显得有些另类。他不仅不在本地设立门店,而且拒绝使用外来零部件。他甚至认为制造业不实现一定比例的利润就不能称为赚钱。
那是一个废弃的工厂,断裂的锁链和生锈的锯齿遍地散落。Marilyn Manson蛇一样地匍匐在断砖铺成的舞台上。他的妆容在聚光灯的照射下显得诡异而令人恐惧。没有任何前奏的音乐骤然响起,在夹杂着电锯声、车床声和蒸汽机喘息声的节拍中,Marilyn Manson放开张力很大的嗓门,当你的耳膜快被这种近似于噪音的波动撕裂的时候,舞台上火焰喷射,舞台下群情沸腾。
这是全球著名的重金属摇滚乐队Marilyn Manson演唱会的一个片段。如果非要把制造业和音乐拉上关系。那Marilyn Manson可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工业音乐”(工业打击乐,即机械节奏和“工业味道”的打击乐。工业音乐者并不是像愤青朋克们一样毫无目的的乱喊,也不像忧郁的后朋克们一样想不开,他们借助手上的工业噪音,来对抗产生这种噪音的社会现象。)兴起之后,将噪音演绎的最艺术的一个。
你可能无法将如此时尚出位的摇滚音乐和一个朝九晚五、表情严肃的企业管理者联系起来。但36岁的麦克力电器有限公司总裁蔡建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摇滚迷。
麦克力总部大楼的设计颇为独特,在六楼的位置,有个角从四四方方的建筑中凭空突兀出来。蔡建敏就将自己的办公室安置在这个角里面。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因为在这里,我能够三面朝阳,视野宽阔”。蔡建敏颇有些得意地说。而身穿黑色西装,埋身在硕大办公桌之后的他在文件的簇拥下非常“像”一个日理万机的公司老板。
但是一股掩饰不住的“非商业”气息仍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散发出来。一聊起音乐,蔡建敏便像触电一般兴奋起来。他对ThrobbingGristle(跳动的软骨)、Kraftwerk(发电站)等重金属乐队如数家珍。如果现场有架子鼓的话,说不定曾经做过摇滚歌手的他会按耐不住,跳起来演奏一番。
爱好摇滚,对上世纪70年代生人来说可能是只有他们的孩子们才会去做的事情,所以蔡建敏在他的同龄人中显得很另类。而在温州柳市这样一个“很会赚钱”的大环境里,做一个摇滚歌手也可能会遭受非议。蔡建敏丝毫不避讳自己曾经遭遇的压力。
1997年,蔡建敏创办了麦克力电气公司。但是他的心思却不在这个公司之上。一帮和他一起干事业的人也非常喜欢摇滚音乐,也许是人以群分的缘故吧。用蔡建敏的话说:“当时我们很天真地开了一个酒吧。甚至我们会在里面唱歌。”然而不到一年损失100多万元的结局让蔡建敏认识到他的事业和兴趣之间原来存在不可弥补的鸿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音乐人士都说,“摇滚是一种精神,当你堕入平凡的时候,你就没有摇滚。”忍痛割爱放下兴趣专心做事业的蔡建敏也许仍然被摇滚的气质所左右着。这种精神从他的职业经历和公司管理中一丝一丝地渗透出来。
与音乐无关的生意
摇滚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愤世嫉俗、无拘无束。而活在现实中的蔡建敏可能永远无法企及这样的境界。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不要以为蔡建敏从一开始就将全身心的力量投注在摇滚之上。出身在柳市一个普通家庭的蔡建敏从16岁就开始做生意。意想不到的是最初他做生意赚来的钱都用来还债了。
去年依靠塑壳断路器和双电源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的蔡建敏可能不会觉得当年的债务有多重。但是对于一个当时只有16岁的少年来说。1.5万元足以让他喘不过气来。“我有兄弟姐妹5个人,大哥非常老实,二哥和我则比较活跃,于是父亲在借钱为大哥办事业的时候,让我和二哥承担了部分债务。”蔡建敏笑着说。也许是在那个时候,蔡建敏开始厌倦传统的体系。喜欢上摇滚这样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那一年是1989年,正是中国青年思想解放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年,崔健成为青年人的第一偶像。)
经历了一些小打小闹,蔡建敏觉得倒买倒卖的转手生意实在难以有所发展。于是他进入1983年成立于柳市的一个电器集团打工。与众不同的是,蔡建敏并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打工者,他是以股东的身份进入的。他所参股的是这个电器集团的一个模具车间。从模具制造到零部件的冲压、锻造和销售都是他一手包办。
蔡建敏至今无法忘记当年每天早起顶着海风骑20公里路程到车间的经历。生活和赚钱似乎与摇滚无关,哪些愤怒的宣泄与现实相去甚远。
也许是温州人的共性,他们都有很深的老板情结,没有哪一个人觉得自己会一辈子为别人打工。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蔡建敏很快掌握了几种新产品的生产方法。于是他筹集一些资金成立了麦克力电器有限公司。尽管算起来,麦克力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但是蔡建敏认为麦克力快速发展却是从2002年之后开始的。
蔡建敏创建麦克力的时候已经不是创业的最黄金时期,因为成立于80年代中后期的企业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先发优势。但是那时中国市场仍然被各种新兴的外来事物刺激着。机会层出不穷。年轻的蔡建敏心思浮动。
可能有艺术细胞的人都会在有些时候显得略有浮躁,兴趣容易转移。连公司的装修都喜欢自己设计的蔡建敏当属此类。在1997年之后的日子里,蔡建敏先后做过贸易、代理、娱乐业。不幸的是这些多头开花的决定几乎都失败了。蔡建敏觉得自己当时虽然身为麦克力电器的总裁,但是根本不是制造商。因为一有时间他更愿意流连在自己的酒吧里。
遭受连续挫折的蔡建敏认为自己应该更专注一些。他对自己的伙伴们说:“让我们用3年的时间重振麦克力。”天生不安分的精神加上对失败的体悟,让蔡建敏增加了很多对固有模式的质疑和反思。这种思考让他在柳市的商人群体中显得愈加另类。
与“摇滚”精神相通
一首知名的“ROCK IS DEAD”讲述的是摇滚已经死了,因为作曲者认为现在的摇滚音乐已经缺失了对传统的质疑和颠覆。
蔡建敏可能算不上一个颠覆者。称他为“非主流”似乎更合适一些。这几年来,蔡建敏经营麦克力的方式完全在柳市的主流模式之外。
几乎所有的柳市企业都在当地设有门店,唯独蔡建敏没有。而在柳市商人们相互模仿的时候,蔡建敏却为自己公司的产品定位高端(麦克力的一些产品定价甚至超过一些大的集团企业)。当大多数柳市商人生产国外70年代技术水平的产品时,蔡建敏没有去追这个潮流,尽管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
“我生产的产品技术水平是相当于国外90年代的”蔡建敏如是说。事后当柳市价格战激烈,很多商人因为成本上升而偷工减料的时候,蔡建敏的麦克力在不降价的情况下还实现了不错的市场战绩。这让蔡建敏更加坚信自己决策的正确性。
而在柳市的商人纷纷扩大生产规模,推出多元产品的时候。蔡建敏坚持只做成套配电柜里的断路器产品。也许是尝够了三心二意的苦头,现在的蔡建敏对“专一”这个词情感浓烈。
正因为如此,在重振麦克力的最初几年里,蔡建敏生活在巨大的焦虑之中。比一些大的集团企业还要昂贵的产品自然在柳市没有销路。蔡建敏的目光必须转向更广阔的市场。
蔡建敏曾用了1年的时间来模仿一些大的电器集团企业的销售模式。在交了100多万元的学费之后,他发现这套模式和自己格格不入。“水太深了,我们模仿不了”蔡建敏如是说。现在的麦克力没有经销商,因为蔡建敏只设立单一品牌的代理商和办事处。去年无锡一地的代理商仅销售麦克力的单一产品实现了800万元的收入。蔡建敏觉得和一些大的集团企业综合各种产品的经销商的销售额相比自己的单一产品市场表现的很优秀。
而支撑蔡建敏去颠覆柳市低压电器行业的通用规则的是他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以及强烈的自信。
蔡建敏当年在电器集团的模具车间生涯为他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蔡建敏依然拒绝使用别人提供的零部件。尤其是在柳市的企业大多使用配套商提供零部件的大背景之下。蔡建敏自己成立模具车间,进行配件生产。他觉得这样能让他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纷纷倒下的广东制造企业给了蔡建敏一些启示。“这些制造企业只从事代工,利润不过3到5个百分点,一次小小的汇率变动就足以断其生路。”蔡建敏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产品价格调高且保持稳定,是因为他觉得制造业只实现个位数的利润就不能称为赚钱。
同时被他否认的还有温州商人的投机模式。他认为大多数温州商人所谓的多元化实际上一种盲目的投资。“我可以很确定的说,麦克力不会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看看全球500强的公司,哪一个不是主业的地位无可动摇。”其实几乎所有的企业老板都明白这个道理,而在其他的赚钱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却未必能保持定力。也许经历过多元化失败的蔡建敏会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和自控力。
“可能别人会认为我这样做就是‘反革命’,但是我觉得只有革命者才能生存”。蔡建敏说道。实际上当业内一直在为柳市模式诊病并不断呼吁柳市低压电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候。蔡建敏从一开始就“革掉了自己的命”,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提升之道。也许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做法和蔡建敏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摇滚情结有着莫大的关联。也许只有藐视所谓的权威才能建立更新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