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运行了126年,满载着王宫贵族的浪漫故事和惊心动魄的间谍情节的东方快车,终究因不抵廉价航空和高铁的冲击,于2009年12月宣布彻底停运;彩电业曾经的江湖老大汤姆逊,也于2009年宣布破产保护,因为它的全部优势几乎都在传统的显像管领域,显然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在一波又一波的新技术浪潮冲击下,所谓的“经典”,也不过是在幻灭之前激起人们内心的一声叹息而已,都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在15年前,并没有多少人会预料到,互联网技术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虽然互联网行业也曾经历过严重的泡沫,但是那些笃信新技术、新方式能带来变革力量的公司,最终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是一次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而如今,另一个将在未来深深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力量正在暗自生长。
这种力量,并不只是政治家们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慷慨演讲,也不是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一厢情愿,低碳的诉求已经慢慢渗入到产业界的许多角落,并且开始改变产业格局。一方面,国家“看得见的手”在极力推动各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诸如丹麦对于风能的大量投入或者德国对于光伏产业初始阶段时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端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也促使着企业不得不改变其运营战略,比如星巴克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有机咖啡的诉求,不得不开始重视咖啡豆的原产地,与上游供应商联手打造绿色产业链。“低碳”已经不是企业出于社会责任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决定其未来生存和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
就在很多人还很懵懂的时候,由碳而生的市场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并且迅速成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交通运输行业和建筑行业都是碳排放的大户,这两个行业都占到整个排放量大约四分之一的比重,拥有无可限量的发挥空间。在全球进入低碳经济的时候,一些规则已经开始陆续被制定出来。欧盟制定的以轿车为代表的碳排放法规,提出2012年要达到130克/公里,2020年要达到95克/公里。尽管欧洲汽车企业提出种种困难,但欧盟仍认为要坚持实施。而最初由美国建筑协会设定的绿色建筑的LEED标准,现已在有些国家以及美国的部分州政府被列为当地的法定标准强制实行。
在这个新的低碳经济的格局中,在领跑者正在忙于布局产业和制定规则的时候,中国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虽然碳交易市场已经达到了上千亿美元的规模,但中国碳交易排放的价格还不到欧盟市场的一半。在建筑节能行业有西门子、江森自控等跨国公司的身影;在汽车行业,有日本、北欧的厂商带队。不在下一轮的变革中掌握住核心技术,可能就将丧失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
“低碳经济”是必然路径,不是噱头。2009年伴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直是担忧“产能过剩”的声音。而有些并不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只是拿来国外公司的零件进行简单组装,就成为了一家“新能源”公司。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不过是披了一层“绿色”的外衣,继续在产业链低端领域徘徊,而当面对由业界领先者制定的规则的时候,便只能在墙外围观。
如果说前15年是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演出,接下来便是“低碳经济”唱主角的时代。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