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则描述奇瑞汽车东方之子车型瑕疵的博客文章,遭到网友一顿痛批。由此可见国人对自主品牌所寄予的厚望和厚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欧洲屡次遭遇“碰撞门”事件。为出口努力了数年之后,人们发现,自主品牌的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而欧美市场的大门却一直对中国汽车紧闭。
现在,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的是另一种情形:跨国汽车不仅自己拼命地往中国市场挤,欲把中国市场当成拯救他们的“诺亚方舟”,而且还把自己的“徒子徒孙”们全部带进来——在国外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结到中国市场。
在海外市场上,中国汽车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核心技术更是竞争不过跨国企业。自己家门口的战争进入白热化,自主品牌能占多大优势?换句话说,奇瑞、吉利、比亚迪们,能在中国市场与跨国公司并驾齐驱多少年?
一位权威人士的观点是,这多少取决于自主品牌近两年的转型能否顺利“落地”。
2008年,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走过了艰难的一年,与合资汽车品牌鏖战,与恶劣的市场环境抗争,但总体上看,自主品牌去年的表现可圈可点。今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汽车又异军突起,其销量占市场份额已超过30%,奇瑞、比亚迪等领军企业进入销量前十行列。
然而,由于起点低,营销网络建设晚,为了适应中国市场需求,自主品牌目前基本都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要从低档市场向中高级市场转变,另一方面营销战略要从单纯以降价为主向综合性竞争手段转变。这都对厂商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车展上,不少人被吉利汽车展出的“小劳斯莱斯”所震惊,这表明吉利一改在消费者心目中“吉利=低价车”的印象,其战略转型相对比较成功;奇瑞汽车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也很稳健,正在追求的“品质先行”战略,也将使其登上一个新台阶;此外,风头正劲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崭露头角的比亚迪,有人将其看作是自主品牌汽车中的“黑马”。
除了这三家,其余的如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和华晨汽车等品牌也大都在转型中;有些大汽车集团则正在从原有的合资模式中剥离出自主品牌部分,但这部分的市场多数还处在酝酿中,尚不构成较强的竞争力。
几年前,曾经闹出过有人将双环当成“掉了两个环的奥迪”的笑话。自主品牌汽车从单纯的模仿开始,走过“消化吸收”的阶段,依旧摆脱不了“低价、低质、低档”的印象,这与其初期的定位策略有关。现在面对跨国公司的咄咄逼人之势,他们也认识到,要想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仅靠“三低”战略参与竞争,将永远处于下风,而且难以获得满意的利润。
去年6月,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继9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之后,中国银监会批准的第一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中国本土银行合资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表明自主品牌汽车开始从单一的汽车产品业务,向汽车产品及金融产品的多产品方向发展。这对于自主品牌在服务贸易领域同外资企业平等竞争,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据分析,在国外屡屡吃“闭门羹”,再加上欧美市场不景气,或许未来一段时期,自主品牌汽车会将更大的精力专注于开拓国内市场。他们中已经有人开始悟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在慢慢地探求适合自己的开发和营销之路。但有些人或许尚未觉悟,甚至连自己的“短板”在哪里都没有看清楚,这样的企业,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跨国公司案板上的“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