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车市开始复苏的背景下,8月份多家中国汽车企业销量同比翻番,中国汽车市场似乎真的是在“井喷”了。最近,几位车企老总与我谈到销售情况时都按耐不住兴奋之情,称库存是“有史以来最低的”,所谓“用饥饿营销来维持价格”的说法“相当可笑”,只恨企业的产能“严重不足”,表示自己此前对车市的预测“过于保守”了,等等。当然,也有老总认为,如此快的增长对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会掩盖许多问题,早晚要遭到市场的惩罚。老总们的这些说法本身没什么错,都是事实,但关键是据此得出何种结论、做出何种反应。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问题。
既然上半年可以中国车市逆全球车市而动,下半年继续逆流而动——大幅减速,也并非没有可能,正如中国股市以往的表现那样。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让所有预测者丢人现眼的市场。有谁曾成功地预测了当年或第二年的中国车市?这是个问题。实际上迄今为止,对中国车市的最佳预测恐怕只有两个:一个是,长期看来,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潜力和需求多样性;另一个是,短期内,它是不可预测和变化无常的。
大众经过摸索,最早预测了中国车市的巨大潜力,稳步加大投入,并得到了回报。但2002和2003年,车市连续两年“出人意料”的“井喷”,让一向谨慎的德国人空前亢奋了一把,宣布了一项5年内在中国投资60欧元的惊人计划;2004年车市又“出人意料”地遭遇了“寒流”,使大众被迫消减了庞大的投资计划;如今,车市“出人意料”的火爆又使大众备受产能不足的煎熬。小结一下:长期看,大众对了,短期看,大众错了。
2006年初,一位欧洲车企的CEO曾对我说:去年上半年市场不是很好,我们据此对下半年和第二年的产量做出了谨慎的安排;但下半年市场需求“出人意料”地突然猛增,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而增加一些主要进口零部件的订货和供应需要一个不少于3个月的周期,根本无法立即满足当时市场的需求;更糟的是,我们不敢冒然增加零部件订货,因为三个月后货到了,市场有可能又下滑了,像是在赌博;这还没完,媒体认为我们这是采用“饥饿营销”的手段,人为制造短缺,来维持高价或加价销售,赚取暴利。
说到赌博,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有人敢于赌博吗?肯定有。当然也有不想赌博却撞上大运的,比如有的厂家2007年底向经销商大举压库,为的是使全年的销售数字能够满足个人和企业内部政治的需要。但不曾想2008年年初“出人意料”的一场大雪造成一些厂家物流中断,车市骤然间成了卖方市场,让本来被厂家压库搞得怨气冲天的经销商破涕为笑,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谈到压库,奉行“零库存”、“用户第一、经销商第二、厂家第三”理念的一汽丰田最反对。但2008年下半年汽车市场“出人意料”的刹车,使一汽丰田不得不面对大量库存。与其他有着同样遭遇的厂家不同,一汽丰田没有把经销商根据市场预测订购的车辆照单全付,而是替经销商背了一批,把相当部分车辆压在了自己的库里,为维护品牌价值,又不愿降价清仓,结果扛得很苦,更害怕对2009年市场预测不准会导致库存进一步增加,只好制定了一个过于保守的排产计划,加上卡罗拉没有及时分享到1.6以下排量车型减税的红利,使一汽丰田错过了今年上半年“出人意料”的车市“井喷”。
造成中国车市不可预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一辆汽车可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但在中国这还远远不够,其他汽车市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历在这里被大大压缩,一辆汽车有幸成为了政治与市场、开放与管制、“姓社姓资”与“姓中姓外”、民族情感诉求与实际需求、中外合作与冲突、对汽车的梦想与无知、道德与法律、舆论自由与自律等多种矛盾的焦点,远远超出了经济学范畴。其中很多因素是不确定或不可预测的,交织在一起更无法预测。
或许适用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中国车市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因为预测本身也能成为干扰车市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只能大概其估摸着。至于车市“井喷”,人们似乎乐于把它看作是一场盛宴,而忘了它原本就是意外事故,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面对这种市场,最好的做法是谨慎为妙,切记不要因为“井喷”就忘乎所以。在相当程度不可预测的市场上,相对保守的计划或许会使你失去一些赚更多钱的机会,但不会使你血本无归,除非你就是想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