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网浏览时看到一则题为“华晨引民间资本力推盈利模式变革”的新闻,该新闻称,伴随华晨向南扩张,缺钱的祁玉民希望寻求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投资模式的转变。这次绵阳基地投产,华晨就引入了重庆东方鑫源这样的民间资本,祁玉民希望借此将华晨快速拉出自主品牌“赔本赚吆喝”的泥潭。
此前,华晨汽车深陷重组传闻,并且祁玉民本人也传出离职传言,我不禁想问,处在风口浪尖的华晨汽车再行资本创新,究竟能走多远?
这个疑问之所以有现实的探讨意义,原因是在于这同时也关系到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问题。
笔者研究发现,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包括吉利模式、奇瑞模式、华晨模式和上汽荣威模式。
相较而言,吉利是以民营资本为特征的搞轿车的企业;奇瑞是地方政府扶植起来的;华晨当年起步的时候,是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打通,解决了中国制造汽车缺乏资本的难题;上汽荣威则是收购了英国罗孚的技术和研发力量后,自创品牌和车型,快速打通了技术、品牌与产品的对接平台。
再回到华晨,它一路走来,其实不易。
华晨汽车的诞生之初就走的是一条与其它汽车企业不同的道路:既非国家资助“吃皇粮”,也不是拼拼凑凑起来的手工作坊,更不是“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企业。
借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再融资等手段,华晨汽车充分与资本市场相对接。
截止目前,华晨汽车旗下已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在香港上市的华晨中国(1114.HK)、在A股上市的金杯汽车(600609.SH)和申华控股(600653.SH)。
资本市场的另一功能是可以快速对接国际国内资源。因此,此后也就有了华晨汽车与宝马、通用、丰田等五家国际大汽车公司开展的合作。可以说,华晨汽车的发展一直是由资本运作威力加速驱动着的。
然而,资本是有两面性的,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当华晨汽车深陷重组传闻时,致使华晨汽车的未来发展迷雾重重。
华晨高层数次针对希望独立发展的表态,表明辽宁省并不希望丧失对华晨的拥有权,希望能够用汽车工业带动辽宁工业的整体发展。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华晨的重组极有可能演变成合作的模式,而不是被兼并。
但是缺乏发展资金仍是摆在华晨和祁玉民面前的迫切问题。持续亏损的金杯汽车,足以让华晨头痛不已。
快速扩张的压力也迫使华晨汽车作出新的资本创新选择。
酝酿已久的专用车公司将于近日成立,该公司将有望加强华晨未来的造血能力。而此次南方基地的建设,华晨与重庆东方鑫源控股公司合资组建微型车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这一利用民间资本的举动,再次表明华晨的投资模式发生很大改变。
从找银行,找资本市场,再到向民间筹资。从资本创新中逐渐开窍的华晨,能越走越顺么?
最后回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无论走哪种模式、哪条道路必然是殊途同归的,即是要造出又有自主知识产权,又有技术,又好又便宜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