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品牌在中国并没有像法国的化妆品及其他消费品牌那样吃香,即便像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和中心城市,标志在众多的汽车品牌中属于认知度不高的车型,尽管人人都知道这是个很有品位的汽车。
这就奇怪了,叫好不叫座在标志车上依然存在。圈内人都知道,在同类车中,论性能和时尚,标志车不会比任何车逊色,但就是火不起来。谈到汽车的格调和内涵,标志车可圈可点,但真正叫消费者买单就不那么爽了。
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不光是标志,其它法国车都一样。这在中国市场是个异数。在欧系车中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不是说中国消费者都很认欧系车的吗?其实不然,标志车热不起来就是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是太时尚,还是太先锋?是理念超前,还是市场滞后?
尽管市场是最好的答案,但也未必是最真实的反映。那么,我们又将如何看待标志在中国的表现?
不堪回首的隐痛
在业内看来,标志在20年前就应该在中国发达起来。理由是没有竞争对手。论地位,它可与桑塔纳享有同样资历和不俗的市场表现。但它为何黯然失色,最终退出中国市场?
有人怪罪于法国人不了解中国,没有德国人有眼光,也没有日本人精明等。这都是看得见的问题,可以列举出不少失误和走麦城的原因等。
其实,这也有看不见的内在因素和大环境的问题。有人常把标志在中国的失败与桑塔纳的成功作比较,这也未必恰当。今天看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要求的比较。结果是显而易见。现在看来还是眼光和态度问题。当标志在赚钱时,桑车正在为国产化备受煎熬,在为建设零部件体系四处求援;当标志被当作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走俏时,上海则把桑车当作支柱产业的项目在建设;当标志在质量不稳定无后续车型犯愁时,桑车已经开始上规模考虑后续车型的导入,忙于服务网络的建设……
如果说标志的退出是因为缺少对中国市场了解和没有新车型的话,那么,在双方合作中没有正视长远的战略投入失去了发展机遇,现在看来一点都不夸大。当人们在惋惜标志“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时,真正的损失倒不是在市场的退出和卷土重来的折腾,而是对品牌的伤害和标志企业形象的受损,难以估算。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前科”,当标志重返中国市场时媒体老是揪住过去的小辫子不放。当2004年首款307新车上市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要帮助标志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隐痛,使本来已经淡忘的历史重又浮出水面,就像现在的菲亚特,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拿南京菲亚特说事。这种尴尬使得标志在中国的新旅程步履更加艰难。但也实事求是地看,标志重返中国市场所推出的一些列车型也都有点生不逢时,不免要与同类车型有撞车的现象,这无论是价格还是技术,在竞争上不再是强势。
这种大众车型小众化的现象使得本来有很好文化卖点的品牌在市场上显得寂寞起来。看来问题还是传播力度不够,缺乏营销力。在人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还是标志505和标志504的印象。其实这已是过去很久的老皇历了,但为何还阴魂不散?
“旧的没有消除,新的尚未建立。”
这样的惯性思维使得标志品牌被边缘化,深深地潜伏在人们的意识里,如果不再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重塑品牌形象的话,就会重蹈东南汽车的戈蓝覆辙。
受追捧和尊敬的品牌
三年前,在一次巴黎车展上,人们对标志推出的一款新车围得水泄不同,只见人头涌动,身体根本无法挤进展台的景象记忆犹新。后来我从海报上看到,其实这是一款多功能的家庭轿车。我不解,这车为何这样轰动。后来有人向我解释,这是很前卫但又是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车型,代表了一种新的汽车消费趋势。说白了,就是对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按专家的说法,就是年度车型。
在法国,这样的“年度车型”被媒体争相报道,其轰动效应一点都不亚于巴黎的时装秀。由此,标志第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起去的同行们也为之震惊,法国人也有汽车发烧友,有的还很癫狂,他们在车展场馆里倾注的热情并不比中国车展逊色,车迷也不少。问题是,他们的关注点不像国人那么注重豪车,尤其是那些超豪华的极品车,他们更关注的是设计新颖,又有审美价值的普通车,尤其对法国车特别钟爱。这也不奇怪,像东京、法兰克福、底特律等车展,对于本土汽车的热情总是要比其他国家的车型来得高涨可以理解。
我注意到,法国人对于标志品牌追捧有加。在香榭丽大街就有标志的专卖店。整个展示风格和设计手段都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许车并不昂贵,或奢侈,但其设计和表达所传递的信息完全是高科技的尊贵和唯美艺术的优雅。可以毫不跨张地说,在同样的香榭丽大街上的奔驰专卖店,展厅设计未必有标志那样标新立异。原因是,一个是在陈列或卖车,一个是在展示或表达。前者是以品牌为荣,后者是以艺术为耀。这就是法国人,在设计和艺术上从不吝啬他们的智慧和汗珠子。走进法国的深处,就会明白他们为何把香水做到极致,成了一种浪漫艺术的诉求。同样,汽车也成了法国人宣泄生活的发式,从车身外形到内饰设计,都变成了会说话的语言符号。
看得出,标志的悠久历史与法国的近代文明融在了一起。人们对于标志的认知也就是对于近代法国现代化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它所折射出来的文化认同,其中就有法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浪漫情怀在里面。让我有点困惑的是,承载着百年历史,有着丰富人文内涵与思想张力的标志汽车,在中国却很少听到有关它的故事,或很少见到它的品牌推广活动,其知名度还还不如雪铁龙,与日系车的三大品牌(丰田、本田、日产)相比甚远,与德系三驾马车(奔驰、宝马、奥迪)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我在陪同韩国一位设计师参观标志展台时,他感慨道,标志的展台设计清新、简洁、典雅,很有艺术气息。汽车设计也想当不错,但为什么车卖不好(中国)?在他看来,标志车至少在审美上要比亚系车来得前卫和时尚,在品质上也不弱。其实,持这样的看法不在少数,汽车圈子里的同仁也早有此同感。
标志在中国的寂寞与惆怅也许并不仅仅是在卖车上,而是对急剧变化着的中国市场感到困惑尚未找到感觉。
时尚为何不浪漫
“法国人玩艺术可以,但卖车不行。”
这是近年来在汽车圈子里是常被议论时的一句话。本来把时尚和浪漫安在法国车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完全能做成与汽车须臾不离的概念或符号,成为都市先锋消费的代表。但恰恰相反,标志的表现一点都不时尚,也不浪漫,却甘愿舍去这些品牌元素和附加值,当“裸车”在卖。这说明法国人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还是不够,尚未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标志就是其中颇为典型的例子之一。
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车型,在新车还没上市之前,就开始炒作起来,有的甚至提前半年就开始预热,把一款新车上市的时间拉长到几个月才完成(吹风、亮相、下线、试驾、上市、公布价格等)。在人们的印象中,法国车做秀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方面天赋,但偏偏在这方面表现拘谨,像丑媳妇怕见公婆。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过标志上市活动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的说法。如果说十多年前雪铁龙在中国的遭遇是“山疙瘩与大都市”文化冲突导致的话,那么,现在再说标志的尴尬是“观念超前,市场滞后”就很难解释了。记得当时有人把同时代的赛欧与富康做过比较,形象地说,前者是把一只死鸟盘活了,后者把一只活鸟养死了。这里的“鸟”就是指品牌。
从车型比较看,毫无疑问,富康要比赛欧强的多,但实际情况不然,就是卖不过赛欧,而品牌的知名度远不如赛欧,市场的认同度也不及赛欧。这就引人反思了,说明什么?
今天当不少车型都打着时尚动感的招牌招摇过市,拉狐皮做大旗,请时尚名流吆喝时,标志矜持地左顾右盼,不知如何打扮自己,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怨不得消费者不理睬你,市场不关注你。而从设计的角度看,标志的车型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与众不同的风格。它的造型决不会与其它车型混淆,它所投射出来的“洋气”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不少年轻人喜欢标志车型就是冲着它的时尚和身后的文化标签。
“标志的两厢车特可爱。”一位年轻人说,开这样的车觉得阳光而开朗,女孩子开这车更显得楚楚动人,城市味更浓了。
在都市圈内,标志车还是有不小的号召力,这倒不是广告和传播的作用,而是口耳相传的结果。其实,标志的车主还是相对比较“纯”,年轻人居多,他们都有不错的职业和文化背景,对汽车消费有一定的要求,也有消费的能力和对品牌的鉴赏力。但标志与竞品相比还是比较保守,这与它的文化和格调不太相符号。所以,强化传播和品牌的推广力度,让标志时尚和浪漫释放出来并转化为营销力,这只“鸟”才能“活”起来,就不会被小众化,而会大鹏展翅。但入乡随俗,对于标致为何依然是个选择?
2009年8月10日
修改于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