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人俄罗斯种地 《怎样做大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出国种地?



这一潮为什么又被美国人赶上了?!为什么又没有中国人的份儿?!

我看到的是,一位21岁的美国小伙子,脸上的青春痘还在,举止也不够优雅,但他却站在众多的CEO面前,在高级商务会议上报告自己在巴西的事业。

 2016中国人俄罗斯种地 《怎样做大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出国种地?
这是2008年美国财经电视网报道巴西经济起飞的专题节目中的一个镜头。这位小伙子是来自美国中西部艾奥瓦州的农民。艾奥瓦州是典型的穷乡僻壤。他家里世代为农,他自己也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到巴西种地比在艾奥瓦州划算得多。首先,巴西的地价便宜得多。典型的美国农地要1英亩5 000美元(比一个标准足球场略小),而在巴西只需要2 000美元。其次,巴西的劳工工资也便宜很多。美国不断收紧移民政策,对非法劳工查得越来越严;而这种挣着市场价格之下的工钱的非法移民,正是维持美国农场生存之必需。再次,巴西不仅土地肥沃,而且气候好。在艾奥瓦州只能种一季,巴西却四季如春,在肥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种两季。于是,他和父亲商量去冒险。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父亲勉强凑足了资金借给他,才十几岁的儿子就这么远走高飞了。

几年下来,这位毛孩子在巴西的农场面积已经发展到了52 000英亩,比父亲在家乡经营的几千英亩的祖产要大十几倍。他要开着飞机巡视自己的农场,雇用着上百名当地劳工,每天通过计算机了解最新市场动态和最新技术。目前,他正考虑明年再购买两万多英亩的农地。虽然他仍自认为是个农民,但当记者把他每天的日程和CEO相比之后,他勉强承认自己是个企业的CEO。

如今在巴西,已经云集了一群这样的美国农民。他们大多来自中西部的艾奥瓦、蒙大拿、伊利诺伊西部的乡下,而且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所经营的农场规模一般都是上万英亩。传统上,中西部乡下是美国最为落后、最封闭的地区之一。当地居民世代为农,所受的教育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有些隔绝。他们的思想观念非常保守,本能地抗拒任何变革。20世纪60年代世界掀起“绿色革命”后,全球农业产量大增、农产品价格暴跌,这些农民的日子更加举步维艰。没有联邦政府的补贴,家庭农场很难维持下去。然而,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里生长出来的“80年代后”的新一代农民,竟然和华尔街、硅谷的高级白领一样,成为了全球化的先锋。

他们的成就当然有天时地利的因素。如前一节所述,当今世界,又一次进入了“农业革命”的时代。人口的增长还在其次,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这些国家的人们迅速改变了饮食结构,增加了肉食比例。要知道,“草食”与“肉食”相比可以节约很多粮食。从人吃谷物转化到牲畜吃谷物、人再吃肉的营养供应链条,需要增加数倍的谷物才能维持。另外,能源危机刺激了植物能源的诞生,大量玉米、甘蔗被用去制造替代燃油的乙醇,进一步削减了人类的食品资源。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翻倍地上涨,使原本靠政府补贴生存的农业,一下子成了赚钱的产业。美国中西部的大量农户,如今年收入都超过了十几万美元。

|www.aihuau.com|30

而全球化的“国际农夫”,则比安分守己地种地、坐等运气砸在自己头上的父辈们要成功得多。他们主动走出去寻求机会,在几年之内就创建了一些跨国公司。不过,他们的成功,也是建立在父辈的经验基础之上。虽然20世纪70年代后农业萧条,但美国一直采取保护农业的政策,维持着第一农业大国的地位。美国的农民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得到了种种照顾,即使在这一“落后”和“过时”的产业中,依然牢牢把握着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一旦有机会出现,他们就会先声夺人。

如今,巴西正在崛起为一个能够挑战美国、澳大利亚的新农业大国。巴西虽然是左翼政府执政,但坚持亲企业的政策、欢迎外资、拥抱全球市场,和美国、中国、乃至古巴等不同国家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国际上交友而不树敌,进而获得了在全球市场中的稳定地位。更重要的是,巴西地大物博,土地面积和美国差不多,人口却少得多。巴西政府坚持积极的农业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施肥,把中部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领土规模的土地从荒地转变为世界最重要的大豆种植中心之一。这么迅速的发展,单靠自己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实现。而掌握着最先进的大规模耕种技术的美国农民,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而捷足先登。他们的成功,又带动了美国农业机械、肥料、种子等方面的跨国企业的扩张。美国终于为自己优待农民而尝到了甜头。

相比之下,要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的中国,在这个谁抢占了农地谁就领先的“农业革命”时代,却无法成为弄潮儿。在2009年初的两会上,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赵志海提出一个非常有眼光的建议:国家应支持农民到非洲创业。他去年随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组织的农业考察团到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埃塞俄比亚的农业部官员主动找上他,表示对中国的杂交谷子非常感兴趣。赵志海代表计算,埃塞俄比亚现有人口7 800万,目前约有700万人口常年靠救济粮食维持生存,另有1 000多万人常年缺3个月的口粮,粮食需求十分迫切,初步统计分析,埃塞俄比亚每年缺口粮食约25亿千克~30亿千克。目前埃塞俄比亚粮食作物面积15亿亩,其中谷类作物 (苔麸、手指谷) 4 000万亩左右,这些作物至少一半以上可以改种杂交谷子,即2 000万亩以上,种植杂交谷子比种植苔麸、手指谷平均每亩增产150千克以上,2 000万亩杂交谷子可增产粮食30亿千克以上,完全可以解决埃塞俄比亚的粮食问题。他进一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和非洲国家进行谈判,如果一人种20亩地的话,2 000万亩,就可以解决100万人的就业问题,并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可惜的是,在中国,农民往往被轻视,农业甚至被视为“落后”经济的后果,这使农民只能在温饱线上维持。我曾问在国内银行工作的一位朋友:你们为什么不能支持中国人去巴西扩张?对方说:我们拿得出钱来,但去哪里找有能力的企业?在中国,农业就是守着一亩二分地的小农,哪里有美国那样的农业人才?看来,有些问题,就是有钱烧也解决不了。

在我看来,不仅中国的农民要去海外创业,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到海外务农。我对赵志海先生的意见的唯一补充是:中国农业海外开拓,切不可走小农经济的路。比如一人种20亩,实在是小打小闹。应该有经营几千亩甚至上万亩大农场的气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送农民出去是不够的,还应该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农校的学生出去,把先进技术运用于规模经营。中国农民往往缺乏资本积累,乃至开拓地广人稀的边疆,如当年闯关东,也是在新的环境克隆内地的小农经济模式,利润很低。如今的海外开拓,切不可重复这一模式。而应该鼓励国内的资本和农学院的技术、知识,以及农民的劳动力相结合,走大农场的路。当年欧洲人到美洲建立的甘蔗种植园,就是以规模取胜,使新技术在那里迅速推广开来。事实上,那些甘蔗种植园是工业革命以前最先进、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后来的一些工业技术,也是先在那里试行。要是重复小农经济,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中国如今有两千多万农民工失业,回乡务农则面临着地少人多的低效率困局。同时,又有大批大学生失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海外置办产业,有相当的资金优势。如果能够运用这些资金在海外打造中国的农业基地,安置大量的农民和大学生,那么不仅可以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和耕地紧张,还能建立起对重要战略物资的控制。虽然最近粮价回落很凶,但是世界人口仍然在增长,人们不会因为经济危机就不吃饭。从长远看,粮食供应仍然是重要的国际问题。掌握大量的农业资源,无疑将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今全球农业不景气,正好为中国抢占有利时机提供了个窗口。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有些全球化的想象力,不要辜负历史给我们的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7052.html

更多阅读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怎样做大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夺,李鸿章感叹中国碰上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非改革不足以生存。其实,21世纪的中国,也将同样碰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只是这一变局没有19世纪时来得那么戏剧性,因此也更容易被忽视。这一变局,就是中国的

为什么印度不控制人口 《怎样做大国》以市场控制人口

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许多政策还是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如果不进行改革,这些计划经济所遗留的旧制度将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人口政策,即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以行

中国老龄化危机 《怎样做大国》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教育开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长期过低,在2002~2003年度还一度下滑,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极大。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玉林的研究,1999年全国2 036个县和县级市中,有1 021个县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虽

《怎样做大国》新人口论: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

2004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不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件,而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突变。这种认识一旦转化为行动,就会对人类命运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以来,人口的过分增长,一直是人

声明:《2016中国人俄罗斯种地 《怎样做大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出国种地?》为网友青桥细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